车排子地区地震沉积学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前言 | 第12-16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课题主要创新点 | 第16页 |
1 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18页 |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18-20页 |
2 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 第20-28页 |
·层位标定与追踪 | 第21-25页 |
·合成地震记录 | 第21-24页 |
·层位追踪解释 | 第24-25页 |
·断层解释 | 第25-27页 |
·断层的剖面解释 | 第25-26页 |
·断层的平面解释 | 第26-27页 |
·速度场建模与时深转换 | 第27-28页 |
3 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28-43页 |
·层序界面识别与层序划分 | 第29-34页 |
·二级层序界面识别 | 第29-31页 |
·三级层序界面识别 | 第31-32页 |
·四级层序界面识别 | 第32-34页 |
·井—震层序的连接与对比 | 第34-41页 |
·单井层序地层分析 | 第34-35页 |
·连井层序对比 | 第35-41页 |
·层序地层展布特征 | 第41-43页 |
·清水河组层序地层展布特征 | 第41页 |
·呼图壁组层序地层展布特征 | 第41-42页 |
·胜金口组层序地层展布特征 | 第42-43页 |
·连木沁组层序地层展布特征 | 第43页 |
4 车排子凸起的古地貌恢复 | 第43-47页 |
·残余厚度求取 | 第43-44页 |
·去压实校正 | 第44-45页 |
·剥蚀厚度恢复 | 第45-46页 |
·古地貌特征 | 第46-47页 |
5 不同沉积体系的地震属性分析及砂体预测 | 第47-70页 |
·储层岩石物理学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扇三角洲砂体的地震响应分析及砂体预测 | 第49-57页 |
·扇三角洲砂体的地震相特征 | 第50-52页 |
·扇三角洲砂体的属性优选与聚类分析 | 第52-55页 |
·扇三角洲砂体三维可视化与砂体成因分析 | 第55-57页 |
·滩坝砂体的地震响应分析及砂体预测 | 第57-70页 |
·滩坝砂体地震正演模型分析 | 第57-59页 |
·滩坝砂体地震分频技术分析 | 第59-62页 |
·滩坝砂体地震属性优选与聚类分析 | 第62-66页 |
·滩坝砂体三维可视化与砂体成因分析 | 第66-70页 |
6 地震反演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 第70-87页 |
·稀疏脉冲反演 | 第70-78页 |
·储层特征曲线重构 | 第70-75页 |
·子波估算与精细储层标定 | 第75-76页 |
·地质模型建立 | 第76页 |
·反演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多属性反演 | 第78-85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79-81页 |
·多属性反演结果分析 | 第81-85页 |
·有利区预测 | 第85-87页 |
7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个人简历 | 第9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
申请专利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