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价指数编制与地价水平预测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 一、地租理论 | 第19-20页 |
| 二、地价理论 | 第20-21页 |
| 三、区位理论 | 第21-22页 |
| 四、指数理论 | 第22-23页 |
| 五、城市土地增值理论 | 第23-25页 |
| 六、系统理论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城市地价指数编制 | 第26-43页 |
| 一、地价指数内涵 | 第26-30页 |
| (一) 地价指数的含义与分类 | 第26-27页 |
| (二) 地价指数的特性与功能 | 第27-29页 |
| (三) 地价指数体系 | 第29-30页 |
| 二、地价指数测算模型 | 第30-33页 |
| (一) 拉氏模型 | 第30页 |
| (二) 派氏模型 | 第30-31页 |
| (三) 理想模型 | 第31页 |
| (四) 特定权数法 | 第31-32页 |
| (五) 不同权数法 | 第32页 |
| (六) 指数平均法 | 第32页 |
| (七) 综合加权指数平均法 | 第32-33页 |
| 三、地价指数编制原则 | 第33页 |
| 四、城市地价指数编制步骤 | 第33-43页 |
| (一) 地价内涵统一 | 第34-35页 |
| (二) 地价区段划分 | 第35-36页 |
| (三) 样点地价测算 | 第36-40页 |
| (四) 平均地价求取 | 第40-41页 |
| (五) 地价指数计算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地价预测方法 | 第43-51页 |
| 一、预测概述 | 第43-46页 |
| (一) 预测的概念 | 第43页 |
| (二) 预测的基本原理 | 第43-45页 |
| (三) 预测的基本步骤 | 第45-46页 |
| 二、地价预测模型 | 第46-51页 |
| (一) 时间序列模型 | 第46-47页 |
| (二) 马尔可夫模型 | 第47-48页 |
| (三) 神经网络模型 | 第48-49页 |
| (四) 因果关系模型 | 第49页 |
| (五) 灰色 GM(1,1)模型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 第51-80页 |
| 一、研究对象概述 | 第51-53页 |
| (一) 自然与区位条件 | 第51页 |
| (二) 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 第51-52页 |
| (三) 土地市场状况 | 第52-53页 |
| 二、苏州市城市地价指数编制 | 第53-60页 |
| (一) 编制范围 | 第53页 |
| (二) 地价内涵 | 第53-54页 |
| (三) 地价区段划分 | 第54-56页 |
| (四) 地价样点选择 | 第56-57页 |
| (五) 平均地价计算 | 第57-58页 |
| (六) 地价指数测算 | 第58-60页 |
| 三、苏州市城市地价变化分析 | 第60-67页 |
| (一) 分用途地价水平变化分析 | 第60-64页 |
| (二) 城市地价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64-65页 |
| (三) 城市地价与房地产市场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65-67页 |
| 四、苏州市地价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70页 |
| (一) 经济持续发展 | 第67页 |
| (二) 土地供需矛盾加剧 | 第67-68页 |
| (三) 国家与地方政策影响 | 第68-70页 |
| (四) 城市规划调整 | 第70页 |
| 五、苏州市地价水平预测 | 第70-80页 |
| (一) 地价水平预测模型构建与检验 | 第70-76页 |
| (二) 地价水平预测 | 第76-8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 一、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 二、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81页 |
| 三、后续研究展望 | 第81-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