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昭的文献学成就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韦昭的生平及著述 | 第12-14页 |
二、韦氏著述研究历史及其现状 | 第14-17页 |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国语解》研究 | 第18-71页 |
第一节 从《国语》到《国语解》 | 第18-23页 |
一、《国语》 | 第18-21页 |
二、韦昭以前《国语》研究的发展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国语解》的基本内容 | 第23-39页 |
一、史实“发正” | 第23-24页 |
二、名物、字词“发正” | 第24-28页 |
三、语法“发正” | 第28-32页 |
四、文意修辞“发正” | 第32-36页 |
五、典制“发正” | 第36-39页 |
第三节 《国语解》的校勘情况 | 第39-44页 |
一、《国语解》中的校勘内容 | 第39-41页 |
二、韦注的校勘方法 | 第41-44页 |
第四节 《国语解》的训释方法 | 第44-68页 |
一、《国语解》的注音方法 | 第44-45页 |
二、韦注的词训方法 | 第45-60页 |
三、韦注的句释方法 | 第60-68页 |
第五节 《国语解》失误之处 | 第68-71页 |
一、虚实不明 | 第68-69页 |
二、增字为训之误 | 第69页 |
三、不明修辞 | 第69-70页 |
四、减字为训之误 | 第70-71页 |
第二章 《汉书音义》研究及韦注之特点 | 第71-99页 |
第一节 《汉书音义》的研究背景 | 第71-73页 |
第二节 《汉书音义》的主要内容 | 第73-80页 |
一、释地理山川 | 第73-74页 |
二、释人、物 | 第74-77页 |
三、典制 | 第77-80页 |
第三节 《汉书音义》的训释和校勘方法 | 第80-87页 |
一、《汉书音义》的注音方法 | 第80-81页 |
二、《汉书音义》的词训方法 | 第81-84页 |
三、《汉书音义》的句训方法 | 第84-85页 |
四、《汉书音义》的校勘方法 | 第85-87页 |
第四节 从《国语解》和《汉书音义》看韦注的特点 | 第87-99页 |
一、简洁 | 第88-89页 |
二、通俗易懂 | 第89-91页 |
三、实事求是 | 第91-93页 |
四、参以群书,考核精审 | 第93-94页 |
五、集以众说,批判继承 | 第94-95页 |
六、注疏严谨,论断明确 | 第95-97页 |
七、推陈出新,重视新法 | 第97-99页 |
第三章 《吴书》研究 | 第99-118页 |
第一节 《吴书》的作者及编撰经过 | 第102-106页 |
第二节 从佚文看《吴书》的体例与内容特点 | 第106-112页 |
第三节 《吴书》的史料价值 | 第112-118页 |
第四章 《辨释名》、《洞纪》研究 | 第118-131页 |
第一节 《辨释名》 | 第118-126页 |
一、《辨释名》的主要内容 | 第118-122页 |
二、《辨释名》的文献价值 | 第122-126页 |
第二节 《洞纪》研究 | 第126-131页 |
一、内容 | 第126-128页 |
二、关于《洞纪》的几个问题 | 第128-131页 |
余论 | 第131-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