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诠释史论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绪论 | 第16-56页 |
第一节 诠释理论中的文学意义探讨 | 第16-43页 |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案 | 第43-56页 |
上编 古代部分:自晚明至晚清 | 第56-141页 |
概述 伦理文化语境下的理解 | 第56-69页 |
第一节 忠义思想与《水浒传》的诠释 | 第57-60页 |
第二节 伦理视角与时文手眼 | 第60-63页 |
第三节 版本、叙事与意义 | 第63-69页 |
第一章 李贽《水浒传》评点 | 第69-90页 |
第一节 李贽其人其文 | 第69-76页 |
第二节 "童心说" | 第76-80页 |
第三节 李贽的《水浒传》评点 | 第80-90页 |
第二章 金圣叹《水浒传》评点 | 第90-105页 |
第一节 金圣叹其人其文 | 第90-93页 |
第二节 金圣叹批改《水浒传》述论 | 第93-98页 |
第三节 现实反思与话语矛盾 | 第98-101页 |
第四节 李贽评点与金圣叹评点之比较 | 第101-105页 |
第三章 《水浒传》续书与水浒戏 | 第105-123页 |
第一节 明清时期《水浒传》的续书 | 第105-113页 |
第二节 明清水浒戏 | 第113-118页 |
第三节 诠释与语境 | 第118-123页 |
第四章 道德与法律的理解视角 | 第123-141页 |
第一节 道德理解的视角 | 第123-134页 |
第二节 法律的阐释视角 | 第134-141页 |
下编 近现当代部分:自鸦片战争迄今 | 第141-358页 |
概述 近现当代西方思想视野之下的诠释 | 第141-145页 |
第五章 思想启蒙论 | 第145-185页 |
第一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与《水浒传》的诠释 | 第148-159页 |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与《水浒传》的诠释 | 第159-164页 |
第三节 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启蒙 | 第164-180页 |
第四节 其它理解 | 第180-185页 |
第六章 救亡图存论 | 第185-198页 |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水浒传》的政治性诠释 | 第185-189页 |
第二节 民族革命战争与《水浒传》 | 第189-193页 |
第三节 解放区"水浒戏"改编和创作 | 第193-198页 |
第七章 意识形态论 | 第198-262页 |
第一节 "农民起义"说 | 第198-207页 |
第二节 "投降主义"说 | 第207-220页 |
第三节 "市民"说 | 第220-233页 |
第四节 人性论理解之分析 | 第233-247页 |
第五节 "游民"说 | 第247-252页 |
第六节 其它理解 | 第252-262页 |
第八章 文化现象论 | 第262-315页 |
引言 | 第262-264页 |
第一节 《水浒传》与《周易》的"阴阳"思想 | 第264-270页 |
第二节 侠义文化视角之下的解读 | 第270-279页 |
第三节 政治文化的诠释角度 | 第279-285页 |
第四节 神话原型理论的解读 | 第285-288页 |
第五节 宗教文化与《水浒传》的理解 | 第288-291页 |
第六节 狂欢化理论对《水浒传》的诠释 | 第291-295页 |
第七节 当代大众消费文化与"水浒"的诠释 | 第295-302页 |
第八节 中西比较:对《水浒传》意义的诠释 | 第302-315页 |
余论 | 第315-358页 |
第一节 历史视角与现实视角 | 第315-327页 |
第二节 对《水浒传》的认知与理解 | 第327-335页 |
第三节 《水浒传》的误读问题 | 第335-343页 |
第四节 诠释方法与意义理解 | 第343-358页 |
参考文献 | 第358-365页 |
致谢 | 第365-3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66-36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