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 ·毛乌素沙地的自然概况 | 第11页 |
| ·毛乌素沙地的植被退化和荒漠化现状 | 第11-13页 |
| ·克隆植物及其特性 | 第13-14页 |
| ·研究目标植物 | 第14-16页 |
| ·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 | 第14-15页 |
| ·羊柴(Hedysarum laeve) | 第15页 |
|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31页 |
| ·丛枝菌根的结构和功能 | 第18-22页 |
| ·菌根概述 | 第18-19页 |
| ·丛枝菌根结构 | 第19-22页 |
| ·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 第22-27页 |
| ·丛枝菌根真菌的系统分类 | 第22-23页 |
| ·丛枝菌根种类的鉴定 | 第23-25页 |
| ·菌根真菌资源与保藏 | 第25-27页 |
| ·AM真菌生态学研究 | 第27-30页 |
| ·宿主植物对丛枝菌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7页 |
| ·菌根真菌对菌根形成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环境因子对菌根形成的影响 | 第28-30页 |
| ·丛枝菌根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 第3章 毛乌素沙地克隆植物AM真菌多样性 | 第31-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 ·样品采集 | 第31-32页 |
| ·AM真菌孢子的分离和鉴定 | 第32-33页 |
| ·AM真菌的盆栽诱集培养 | 第33页 |
| ·AM真菌的分离 | 第33页 |
| ·AM真菌的鉴定 | 第33页 |
|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 ·毛乌素沙地AM真菌种类 | 第34页 |
| ·AM真菌孢子密度和种类丰度 | 第34-35页 |
| ·AM真菌的相对丰度和频度 | 第35-37页 |
| ·AM真菌的特征描述 | 第37-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4章 毛乌素沙地克隆植物AM真菌的时空分布 | 第45-7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样品采集 | 第45页 |
| ·菌根侵染率测定 | 第45-46页 |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46页 |
|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71页 |
| ·毛乌素沙地克隆植物菌根侵染状况 | 第46-47页 |
| ·毛乌素沙地克隆植物菌根结构类型 | 第47页 |
| ·毛乌素沙地克隆植物AM真菌空间分布 | 第47-62页 |
| ·毛乌素沙地克隆植物AM真菌的时间分布 | 第62-71页 |
| ·讨论 | 第71-75页 |
| 第5章 克隆植物生长对AM真菌多样性和菌根形成的影响 | 第75-8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 ·样方的选择标记 | 第75页 |
| ·样品采集 | 第75页 |
| ·样品测定 | 第75-76页 |
| ·数据分析 | 第7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6-78页 |
| ·克隆植物入侵灌丛空地状况 | 第76页 |
| ·克隆植物入侵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76-77页 |
| ·克隆植物生长对丛枝菌根形成的影响 | 第77页 |
| ·克隆植物生长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 ·讨论 | 第78-81页 |
| 第6章 AM真菌对油蒿促生效应和抗旱性的评价 | 第81-9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 ·供试材料 | 第81-82页 |
| ·实验设计 | 第82页 |
| ·测定方法 | 第82-84页 |
| ·数据处理 | 第8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7页 |
| ·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 | 第84-85页 |
| ·不同处理对油蒿生长量的影响 | 第85页 |
| ·不同处理对油蒿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 第85-86页 |
| ·不同处理对油蒿叶片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86页 |
| ·不同处理对油蒿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86页 |
| ·不同处理对油蒿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86-87页 |
| ·不同处理对油蒿叶片保护系统的影响 | 第87页 |
| ·讨论 | 第87-90页 |
| ·AM真菌的侵染与油蒿的生长 | 第87-88页 |
| ·AM真菌对油蒿抗旱性的影响 | 第88-90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90页 |
| ·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 ·研究展望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3页 |
| 图版 | 第103-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个人简介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