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5页 |
临床研究 | 第15-21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15页 |
(一) 观察对象来源 | 第15页 |
(二) 性别 | 第15页 |
(三) 年龄 | 第15页 |
(四) 病程 | 第15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二)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6页 |
(三)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16页 |
三、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16-17页 |
(二) 观察方法 | 第17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7页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一) 临床疗效标准 | 第17-18页 |
(二) 单项症状疗效标准 | 第18页 |
五、 治疗结果 | 第18-21页 |
(一) 临床疗效 | 第18页 |
(二) 单项症状疗效 | 第18页 |
(三) 血生化、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指标的观察 | 第18-20页 |
(四) 补虚活血方对血小板CD62p的影响 | 第20-21页 |
实验研究 | 第21-25页 |
实验一、 补虚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衰大鼠的实验研究 | 第21-22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三、 结果 | 第21-22页 |
实验二、 补虚活血方对慢性肾衰大鼠血PAF含量的影响 | 第22-24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三、 结果 | 第23-24页 |
实验三、 补虚活血方对慢性肾衰大鼠血小板CD62p含量影响 | 第24-25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三、 结果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34页 |
一、 脾肾虚损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基础 | 第25页 |
二、 瘀血内阻是其病机关键 | 第25-26页 |
三、 补虚活血化瘀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 第26-27页 |
四、 方药分析 | 第27-31页 |
五、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一) 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 | 第32页 |
(二) 对肾组织损伤及肾功能的改善作用 | 第32页 |
(三) 对血PAF及血小板CD62p的作用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图 | 第38-42页 |
文献综述 | 第4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