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 | 第9页 |
二、西藏人才供求的矛盾 | 第9-10页 |
三、西藏经济结构的调整 | 第10页 |
四、西藏高职发展的特殊性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高职发展与创新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13-17页 |
一、国外高职发展与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二、国内高职发展与创新相关研究的概况 | 第15-16页 |
三、关于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相关理论背景及“高职”概念的阐释 | 第17-21页 |
一、西方的‘创新’理论 | 第17-18页 |
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阐释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21-30页 |
第一节 中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21-23页 |
一、古代学徒制 | 第21页 |
二、美国的生计教育运动 | 第21页 |
三、STC 理念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模式简介 | 第23-26页 |
一、美国的社区学院 | 第23-24页 |
二、澳大利亚的 TAFE 模式 | 第24-25页 |
三、德国的“双元制”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国际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26-30页 |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 | 第27-28页 |
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趋势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0-43页 |
第一节 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考察 | 第31-37页 |
一、应用 AHP 法确定权系数 | 第31-33页 |
二、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 | 第33-37页 |
第三节 西藏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第37-43页 |
一、观念的偏差 | 第37-38页 |
二、政策因素的制约 | 第38页 |
三、办学条件的制约 | 第38-39页 |
四、办学特色缺失 | 第39-40页 |
五、师资状况的制约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宏观层次的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 | 第43-54页 |
第一节 高职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 | 第43-46页 |
一、人本理念 | 第43-44页 |
二、社会理念 | 第44-45页 |
三、职业理念 | 第45-46页 |
四、终生教育理念 | 第46页 |
第二节 服务区域发展的策略创新 | 第46-48页 |
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 | 第46-47页 |
二、面向区域市场设置专业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高职教育模式的创新 | 第48-51页 |
一、专科层次的模式创新 | 第49页 |
二、本科层次的模式创新 | 第49-50页 |
三、教育体系的创新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制度与政策创新 | 第51-54页 |
一、体制创新 | 第51页 |
二、管理创新 | 第51-54页 |
第五章 微观层次的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 | 第54-61页 |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第54-55页 |
一、产学研结合 | 第54页 |
二、校企合作途径的创新 | 第54-55页 |
第二节 课程模式的创新 | 第55-57页 |
一、课程结构的设计 | 第55-56页 |
二、课程模式的创新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创新 | 第57-58页 |
一、注重实践教学 | 第57-58页 |
二、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 第58页 |
第四节 师资队伍开发策略创新 | 第58-61页 |
一、“双师型”教师 | 第58-59页 |
二、开发“双师型”师资的策略创新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附录2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