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缩写词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28页 |
1 狗牙根分布及分类 | 第13-14页 |
2 狗牙根育种 | 第14-15页 |
3 狗牙根抗性研究 | 第15-22页 |
·草坪草抗旱性研究 | 第15-19页 |
·狗牙根干旱机制 | 第16页 |
·地上部的适应性 | 第16-17页 |
·根系的适应性 | 第17-18页 |
·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 | 第18-19页 |
·抗氧化系统 | 第19页 |
·植物水分胁迫诱导蛋白 | 第19页 |
·抗寒性研究 | 第19-21页 |
·耐盐碱性 | 第21页 |
·耐践踏性 | 第21-22页 |
4 栽培管理 | 第22-23页 |
·施肥 | 第22-23页 |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 第23页 |
5 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6 研究背景、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5-28页 |
·研究背景和内容 | 第25页 |
·研究路线 | 第25-27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一章 狗牙根在护坡植被砼上叶片上、下表皮结构比较研究 | 第28-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54页 |
·上表皮形态结构比较 | 第30-38页 |
·下表皮形态结构比较 | 第38-47页 |
·相关分析 | 第47-50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0-52页 |
·聚类分析 | 第52-54页 |
3 讨论 | 第54-60页 |
第二章 狗牙根在护坡植被砼上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比较研究 | 第60-7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1页 |
·试验材料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特征 | 第61页 |
·不同生境下叶片形态结构指标的比较 | 第61-65页 |
·不同生境下各形态结构指标比较 | 第65-67页 |
·聚类分析 | 第67-68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68-72页 |
第三章 狗牙根在护坡植被砼上亚显微结构比较 | 第72-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材料 | 第72-73页 |
·方法 | 第73页 |
·人工播种 | 第73页 |
·扫描电镜制片与观察 | 第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1页 |
·狗牙根叶上表皮微形态特征 | 第73-74页 |
·狗牙根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 | 第74-75页 |
·两种生境下狗牙根叶上表皮气孔器特征比较 | 第75-76页 |
·两种生境下狗牙根叶下表皮气孔特征比较 | 第76-78页 |
·不同生境不同狗牙根叶上表皮气孔特征综合比较 | 第78-79页 |
·不同生境下不同狗牙根叶下表皮气孔特征综合比较 | 第79-81页 |
3 讨论 | 第81-94页 |
第四章 狗牙根在护坡植被砼上光合生理研究 | 第94-1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94页 |
·试验材料 | 第94-95页 |
·试验设计及方法 | 第9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19页 |
·净光合速率(Pn)的分析 | 第95-101页 |
·植被砼上各狗牙根Pn分析 | 第95-98页 |
·田园土上各狗牙根Pn分析 | 第98-100页 |
·狗牙根Pn对两种生境适应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蒸腾速率(Tr)的分析 | 第101-106页 |
·植被砼上各狗牙根Tr分析 | 第101-103页 |
·田园土上各狗牙根Tr分析 | 第103-105页 |
·狗牙根Tr对两种生境适应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分析 | 第106-112页 |
·植被砼上各狗牙根WUE分析 | 第108-110页 |
·田园土上各狗牙根WUE分析 | 第110页 |
·狗牙根WUE对两种生境适应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气孔导度(Gs)的分析 | 第112-118页 |
·植被砼上各狗牙根Gs分析 | 第112-114页 |
·田园土上各狗牙根Gs分析 | 第114-116页 |
·狗牙根Gs对两种生境适应性分析 | 第116-118页 |
·聚类分析 | 第118-119页 |
·植被砼上Pn、Tr、WUE、Gs4个指标的聚类分析 | 第118页 |
·田园土上Pn、Tr、WUE、Gs4个指标的聚类分析 | 第118-119页 |
·不同生境下各狗牙根4个光合生理指标排序 | 第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2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122-126页 |
1 讨论 | 第122-124页 |
2 结论 | 第124页 |
3 本研究的特色 | 第124页 |
4 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个人简介 | 第134-138页 |
导师简介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