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视频传输信道编解码的算法研究与硬件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差错控制技术 | 第10-12页 |
·信道编码理论及其发展 | 第11-12页 |
·交织技术的应用 | 第12页 |
·硬件平台以及设计流程 | 第12-15页 |
·FPGA/CPLD概述 | 第13页 |
·FPGA/CPLD设计流程 | 第13-15页 |
·设计目标及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系统设计与总体结构 | 第16-19页 |
·系统介绍及总体结构 | 第16-19页 |
·系统简介 | 第16-17页 |
·系统的硬件实现方案 | 第17-18页 |
·各模块实现功能简介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信道平台核心编解码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19-70页 |
·RS编解码算法与设计实现 | 第19-39页 |
·RS编码算法 | 第19页 |
·RS编码器设计实现 | 第19-21页 |
·RS解码算法 | 第21-30页 |
·伴随式的计算 | 第22-23页 |
·错误位置多项式的求解 | 第23-28页 |
·利用钱搜索的方法计算错误位置 | 第28页 |
·利用 Forney算法计算错误值 | 第28-30页 |
·RS解码器的设计实现 | 第30-39页 |
·电路的总体设计 | 第30-31页 |
·伴随式计算器的设计 | 第31-34页 |
·错误位置多项式和错误值多项式求解的电路设计 | 第34-35页 |
·错误位置计算器与错误值计算器的设计 | 第35-38页 |
·纠错电路的设计 | 第38-39页 |
·卷积交织原理与设计 | 第39-47页 |
·卷积交织的原理与设计方法 | 第39-44页 |
·交织的作用及原理 | 第39-41页 |
·DVB-T系统中的卷积交织 | 第41-42页 |
·卷积交织的实现方法 | 第42-44页 |
·交织解交织的硬件实现 | 第44-47页 |
·设计思想 | 第44页 |
·RAM地址分配 | 第44-45页 |
·读写地址生成 | 第45-46页 |
·仿真结果 | 第46-47页 |
·卷积编码与VITERBI译码 | 第47-63页 |
·卷积编码的原理 | 第47-50页 |
·卷积码编码器一般结构 | 第47-49页 |
·卷积码的状态图表示 | 第49页 |
3 3 1.3 卷积码的栅格图表示 | 第49-50页 |
·卷积编码的设计实现 | 第50-51页 |
·卷积编码设计框图 | 第50页 |
·程序设计思想 | 第50-51页 |
·仿真结果 | 第51页 |
·Viterbi译码算法 | 第51-55页 |
·VITERBI译码器设计与实现 | 第55-63页 |
·BMG分支度量模块 | 第56-57页 |
·ACS加比选模块 | 第57-60页 |
·SMU幸运路径管理单元模块 | 第60-61页 |
·Viterbi译码器的仿真验证 | 第61-63页 |
·细节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63-70页 |
·速率控制模块 | 第63-66页 |
·需要速率控制的原因 | 第63-64页 |
·速率控制模块总体设计 | 第64页 |
·速率控制模块的具体问题 | 第64-66页 |
·包同步的捕获与跟踪 | 第66-70页 |
·包同步的捕获与跟踪的设计 | 第66-67页 |
·包同步的捕获与跟踪的实现 | 第67-70页 |
第四章 信道平台外围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第70-80页 |
·ASI和SPI双向转换模块 | 第70-74页 |
·接口转换背景 | 第70-72页 |
·ASI接口 | 第70页 |
·SPI接口 | 第70-72页 |
·SPI转ASI模块 | 第72页 |
·ASI转SPI模块 | 第72-74页 |
·NRZ码和 HDB3码双向转换模块 | 第74-80页 |
·G.703通信接口 | 第74页 |
·NRZ码和 HDB3码 | 第74-75页 |
·转换模块总体设计 | 第75-76页 |
·NRZ码转 HDB3码 | 第76-78页 |
·HDB3编码原理 | 第76-77页 |
·HDB3编码设计 | 第77页 |
·HDB3编码验证 | 第77-78页 |
·HDB3码转NRZ码 | 第78-79页 |
·HDB3解码原理 | 第78页 |
·HDB3解码设计 | 第78-79页 |
·HDB3解码仿真 | 第79页 |
·转换模块在系统中的仿真验证 | 第79-8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