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绪论 | 第9-16页 |
1.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学术意义 | 第10页 |
2.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3.环城游憩带研究成果和面临的难题 | 第12-14页 |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盖恩模式 | 第12页 |
·前苏联的B.B.罗多曼模式 | 第12-13页 |
·Clawson&J.knetsch模式 | 第13页 |
·星系模式 | 第13页 |
·吴必虎模式 | 第13-14页 |
·我国现阶段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14页 |
4.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页 |
5.论文思路框架 | 第15-16页 |
二、环城游憩带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6-23页 |
1.环城游憩带的概念 | 第16页 |
2.环城游憩带的性质和特征 | 第16-18页 |
·环城游憩带的性质 | 第16-17页 |
·环城旅游带的特征 | 第17-18页 |
·圈层性 | 第17页 |
·集中性 | 第17页 |
·休闲性 | 第17-18页 |
3.环城游憩带的动力机制和区位分异 | 第18-20页 |
·环城游憩带的动力机制 | 第18-19页 |
·市场力系统 | 第18页 |
·吸引力系统 | 第18页 |
·支持力系统 | 第18-19页 |
·环城游憩带的区位分异 | 第19-20页 |
4.环城游憩带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古典区位理论 | 第20-21页 |
·现代区域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三、北京环城游憩带基本概况研究 | 第23-30页 |
1.北京环城游憩带的范围 | 第23-24页 |
2.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概况 | 第24-30页 |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分类 | 第24-28页 |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评价 | 第28-30页 |
四、北京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 | 第30-41页 |
1.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景点样本空间数据库 | 第30-38页 |
2.景点样本空间数据分析 | 第38-40页 |
3.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规律 | 第40-41页 |
五、北京环城游憩带开发模式研究 | 第41-50页 |
1.北京环城游憩带RMP分析 | 第41-42页 |
·资源(R性)分析 | 第41页 |
·市场(M性)分析 | 第41-42页 |
·产品(P性)分析 | 第42页 |
2.北京环城游憩带开发战略研究 | 第42-48页 |
·三大主题旅游圈 | 第42-43页 |
·近郊历史观光与商务旅游圈 | 第42页 |
·中郊康体娱乐休闲旅游圈 | 第42-43页 |
·远郊自然观光度假旅游圈 | 第43页 |
·各郊县特色旅游发展导向 | 第43-45页 |
·北京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 | 第45-47页 |
·特色景区建设 | 第47-48页 |
3.北京环城游憩带空间开发模型 | 第48-50页 |
六、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1.主要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北京环城游憩带范围的界定 | 第50页 |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分类利评价 | 第50页 |
·北京环城游憩带资源空间分布规律 | 第50页 |
·北京环城游憩带空间开发模式 | 第50-51页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1页 |
·范围界定过于理想化 | 第51页 |
·资源评价过于人为化 | 第51页 |
·空间模型过于简单化 | 第51页 |
3.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