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1 知识产权领域垄断的合理性 | 第12-16页 |
| ·有关垄断的基本理念 | 第12-13页 |
| ·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 | 第12-13页 |
| ·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 | 第13页 |
| ·知识产权垄断的合法性 | 第13-16页 |
| ·知识产权产生的背景 | 第13-14页 |
| ·知识产权是合法的垄断权 | 第14页 |
| ·知识产权垄断的社会价值 | 第14-16页 |
| ·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机制 | 第14页 |
| ·知识产权的调节机制 | 第14-15页 |
| ·知识产权的规范和保障制度 | 第15-16页 |
| 2 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统一性 | 第16-20页 |
| ·促进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 第16-18页 |
| ·两者在促进有效竞争上是一致的 | 第16-17页 |
| ·有效的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 第17页 |
| ·促进了消费者利益 | 第17-18页 |
| ·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 第18-20页 |
| ·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相互配合 | 第18页 |
| ·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鼓励创新 | 第18-20页 |
| 3 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矛盾和冲突 | 第20-24页 |
| ·知识产权易导致垄断而限制竞争 | 第20-22页 |
| ·搭售 | 第20页 |
| ·收取不合理许可费 | 第20-21页 |
| ·价格歧视 | 第21页 |
| ·限制竞争的回授性条款 | 第21页 |
| ·掠夺性定价 | 第21-22页 |
| ·知识产权保护必然引发利益冲突 | 第22-24页 |
| ·制度价值上的冲突 | 第22-23页 |
| ·立法上的冲突 | 第23页 |
| ·司法实践上的冲突 | 第23-24页 |
| 4 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协调 | 第24-40页 |
| ·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 第24-30页 |
| ·协调好两者关系的法理学基础 | 第24-25页 |
| ·两者都要遵循合理原则 | 第25-26页 |
| ·运用利益平衡理论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法律体系 | 第26-28页 |
| ·加强对知识产权内部控制机制以防止权力滥用 | 第28-30页 |
| ·时间限制 | 第28-29页 |
| ·地域限制 | 第29页 |
| ·义务限制 | 第29-30页 |
| ·借鉴欧盟等地区对协调好两者关系的经验 | 第30-34页 |
| ·欧盟对知识产权垄断的规制 | 第30-32页 |
| ·存在权和使用权相区别原则 | 第30-31页 |
| ·权利耗尽原则 | 第31-32页 |
| ·"同源"原则 | 第32页 |
| ·欧盟经验的启示 | 第32-34页 |
| ·我国在协调好两者方面的现状 | 第34-40页 |
| ·缺乏专门立法 | 第34-36页 |
| ·没有专门协调配置机构 | 第36页 |
| ·在实践中遇到外国以知识产权抑制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难题 | 第36-40页 |
| 5 协调两者关系的展望 | 第40-43页 |
| ·政府的力量 | 第40-42页 |
| ·建立专门的立法 | 第40-41页 |
| ·设置专门的协调机构 | 第41-42页 |
|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 第42页 |
| ·发挥企业的作用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5页 |
| 后记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 详细摘要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