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耕作侵蚀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 耕作侵蚀过程 | 第13-15页 |
·耕作位移 | 第13-14页 |
·耕作侵蚀 | 第14页 |
·耕作侵蚀机理与影响 | 第14-15页 |
2 国际耕作侵蚀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起步阶段 | 第15页 |
·复苏阶段 | 第15-16页 |
·系统研究阶段 | 第16页 |
3 我国耕作侵蚀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黄土高原地区 | 第16-17页 |
·四川盆地地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绪论 | 第19-27页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耕作引起的土壤空间再分布 | 第22页 |
·各因素对耕作侵蚀的影响 | 第22页 |
·耕作侵蚀在坡耕地土壤总侵蚀中的贡献 | 第22页 |
·耕作侵蚀对坡耕地蓄水性能的影响 | 第22页 |
·耕作侵蚀对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耕作侵蚀对坡耕地养分的影响 | 第23页 |
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5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耕作侵蚀实验方法 | 第24页 |
·土壤性质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耕作侵蚀引起土壤的空间再分布 | 第27-33页 |
1 分析材料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示踪剂在示踪区显著下降 | 第27-31页 |
·示踪剂最大值的变化 | 第31页 |
·随坡度的增加示踪剂分散情况 | 第31-32页 |
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各因素对耕作侵蚀的影响 | 第33-43页 |
1 土壤平均位移距离 | 第33-38页 |
·土壤平均位移距离的计算 | 第33页 |
·坡度及含水量对土壤平均位移距离的影响 | 第33-35页 |
·耕作工具对土壤平均位移距离的影响 | 第35-37页 |
·耕作方式对土壤平均位移距离的影响 | 第37-38页 |
2 土壤位移量 | 第38-40页 |
·土壤位移量的计算 | 第38页 |
·耕作层与容重对土壤位移量的影响 | 第38页 |
·坡度与含水量对土壤位移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耕作工具与方式对土壤位移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耕作侵蚀速率 | 第40-41页 |
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耕作侵蚀在土壤总侵蚀中的贡献 | 第43-51页 |
1 ~(137)Cs示踪原理 | 第43-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137)Cs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4页 |
·坡耕地土壤侵蚀与堆积速率的计算 | 第44-45页 |
·样地年均耕作侵蚀速率 | 第45-46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46-50页 |
·区域~(137)Cs本低值 | 第46-47页 |
·坡耕地~(137)Cs分布情况 | 第47页 |
·坡耕地土壤侵蚀堆积状况 | 第47-48页 |
·耕作侵蚀在土壤总侵蚀的贡献 | 第48-50页 |
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耕作侵蚀对坡耕地蓄水性能的影响 | 第51-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野外取样 | 第51页 |
·凋落物持水量测定 | 第51-52页 |
·土壤持水量测定 | 第5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凋落物厚度和蓄积量 | 第52-53页 |
·凋落物持水能力 | 第53-54页 |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 | 第54-55页 |
·表层土壤蓄水能力 | 第55-57页 |
·整个剖面土壤蓄水能力 | 第57-58页 |
·土壤涵蓄降水量与有效涵蓄降水量 | 第58-59页 |
3 小结与建议 | 第59-61页 |
第七章 耕作侵蚀对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 第61-75页 |
1 无机粘粒-微团聚体类抗蚀性指标 | 第61-67页 |
·土壤机械组成变化情况 | 第61-63页 |
·土壤微团聚体变化情况 | 第63-64页 |
·无机粘粒-微团聚体类抗蚀性指标的计算 | 第64-65页 |
·无机粘粒-微团聚体类抗蚀性指标变化 | 第65-67页 |
2 水稳性团聚体(团粒)类抗蚀性指标 | 第67-71页 |
·干筛团聚体组成变化情况 | 第67页 |
·各种利用方式水稳性团聚体剖面变化情况 | 第67-68页 |
·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变化情况 | 第68-69页 |
·团聚体破坏率 | 第69-70页 |
·平均重量直径 | 第70-71页 |
3 探讨岩溶区的土壤抗蚀性指标 | 第71-73页 |
·我国土壤抗蚀性指标使用概况 | 第71-72页 |
·本研究中土壤抗蚀性指标使用上遇到的问题 | 第72-73页 |
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八章 耕作侵蚀对坡耕地养分的影响 | 第75-83页 |
1 不同利用方式养分特征 | 第75-78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75-76页 |
·土壤全N和有效N | 第76-77页 |
·土壤全P和速效P,全K和速效K | 第77-78页 |
2 坡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异 | 第78-81页 |
·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养分特征 | 第78-80页 |
·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养分对土壤侵蚀的响应 | 第80-81页 |
3 耕作及耕作侵蚀对石漠化影响 | 第81页 |
4 结论 | 第81-83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83-89页 |
1 不同耕作条件引起示踪剂分布差异明显 | 第83页 |
2 不同因素对耕作侵蚀影响程度差异很大 | 第83页 |
3 耕作侵蚀在坡耕地土壤总侵蚀居于主导地位 | 第83-84页 |
4 耕作侵蚀使坡耕地蓄水性力减弱 | 第84页 |
5 耕作侵蚀使坡耕地抗蚀性减弱并产生分异 | 第84-85页 |
6 耕作侵蚀使坡耕地养分空间分异趋于复杂 | 第85页 |
7 耕作侵蚀易诱发石漠化 | 第85-86页 |
8 岩溶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建议 | 第86页 |
9 论文创新点 | 第86页 |
10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86-89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86-87页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附录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