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Summary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黄花蒿的基础研究 | 第11-16页 |
·黄花蒿的形态及生境 | 第11页 |
·黄花蒿的植物化学成分 | 第11-13页 |
·挥发油 | 第12页 |
·黄酮 | 第12页 |
·香豆素 | 第12页 |
·倍半萜类 | 第12-13页 |
·提高活性成分含量的一些方法 | 第13-16页 |
·育苗栽培多次收割法 | 第13-14页 |
·组织培养法 | 第14-15页 |
·转基因克隆法 | 第15-16页 |
2 黄花蒿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6-20页 |
·黄花蒿的医学活性研究 | 第16-17页 |
·黄花蒿农用活性研究 | 第17-20页 |
·杀虫活性 | 第17-18页 |
·抑菌活性 | 第18-19页 |
·化感作用 | 第19页 |
·抗病毒活性 | 第19-20页 |
3 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立题依据与意义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路线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主要研究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黄花蒿有机活性物质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22-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使用的主要溶剂 | 第22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2页 |
·相同溶剂的提取方法 | 第22-23页 |
·不同溶剂的提取方法 | 第23页 |
·不同溶剂的平行提取法 | 第23页 |
·不同溶剂的顺序提取法 | 第23页 |
·提取率的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四月份黄花蒿不同溶剂的提取率 | 第24页 |
·七月份黄花蒿不同溶剂的提取率 | 第24-25页 |
3 讨论 | 第25-28页 |
·溶剂及方法的选择 | 第25-27页 |
·不同植株部位及收获时期对黄花蒿提取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黄花蒿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作用效果的研究 | 第28-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供试材料 | 第28-29页 |
·供试菌原 | 第28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28-29页 |
·使用仪器设备 | 第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主要药剂 | 第29页 |
·供试植物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牛津杯法 | 第29-30页 |
·几种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化感作用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田间实验方法 | 第30页 |
·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实验地点及环境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黄花蒿各种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作用 | 第31-34页 |
·黄花蒿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31-33页 |
·水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黄花蒿对烟草化感作用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黄花蒿对烟草青枯病的田间药效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黄花蒿提取物处理后对青枯病菌的影响 | 第37-38页 |
·黄花蒿提取物对烟草的化感作用及对青枯病的田间效果关系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黄花蒿不同提取物对四种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 | 第39-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供试材料 | 第39-40页 |
·供试菌源 | 第39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39页 |
·使用仪器设备 | 第39页 |
·主要药剂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菌源物的制备 | 第40页 |
·几种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计算方法 | 第4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黄花蒿不同部位的提取物对四种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比较 | 第40-43页 |
·不同提取方法的黄花蒿提取物对四种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比较 | 第43-44页 |
·不同时期的黄花蒿叶的提取物对四种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 | 第44-45页 |
·黄花蒿叶的平行提取物对四种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比较 | 第45-47页 |
3.讨论 | 第47-50页 |
·黄花蒿提取物对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 | 第47-48页 |
·供试病原菌 | 第48-49页 |
·生物测定方法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黄花蒿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 | 第50-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材料 | 第50-51页 |
·供试样品 | 第50页 |
·供试病原真菌 | 第50页 |
·供试化学试剂 | 第50-51页 |
·方法 | 第51-52页 |
·薄层层析板的制备 | 第51页 |
·薄层板点样、展开和显色 | 第51页 |
·硅胶柱层析 | 第51-52页 |
·上样溶液的制备 | 第52页 |
·生物测定方法 | 第52页 |
·计算方法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黄花蒿7月叶的丙酮平行提取物的初步分离 | 第52-57页 |
·黄花蒿7月叶的丙酮平行提取物的薄层层析分离 | 第52-53页 |
·色谱条件 | 第53-54页 |
·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 | 第54-55页 |
·组分F3的纯化 | 第55页 |
·结晶结构鉴定 | 第55-57页 |
·黄花蒿丙酮提取物各组分对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 | 第57-59页 |
·黄花蒿丙酮提取物各组分对病原真菌菌丝的生物活性 | 第57-59页 |
·F3的分离物对病原真菌的菌丝的生物活性 | 第59页 |
·F3的分离组分对病原真菌的孢子的生物活性 | 第59页 |
3 讨论 | 第59-62页 |
·单体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 第59-60页 |
·不同物质的活性成分比较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