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导论 | 第11-17页 |
| 第一章 互助性标会及其风险约束机制 | 第17-20页 |
| 第一节 标会的运作模式及性质 | 第17页 |
| 第二节 互助性标会与投机性标会 | 第17-19页 |
| 第三节 互助性标会风险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标会的博弈性质与特征 | 第20-27页 |
| 第一节 博弈论的概念及分类 | 第20-22页 |
| 一、博弈与博弈论 | 第20-21页 |
| 二、基本的博弈类型 | 第21-22页 |
| 三、动态博弈表示法 | 第22页 |
| 第二节 标会的博弈论特征 | 第22-27页 |
| 一、标会是典型的博弈行为 | 第22-24页 |
| 二、标会博弈的分类 | 第24页 |
| 三、标会博弈的社会总得益 | 第24页 |
| 四、标会博弈的表示法 | 第24-26页 |
| 五、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互助性标会有效风险约束机制——基于成功经验的博弈分析 | 第27-38页 |
| 第一节 M单位标会的概况 | 第27-32页 |
| 一、职工参会的范围与规模 | 第27页 |
| 二、参会形式:标会 | 第27-28页 |
| 三、标会人员严格上仅限于该单位职工 | 第28页 |
| 四、参加标会的目的 | 第28页 |
| 五、标息合理 | 第28页 |
| 六、具有很强的互助性 | 第28-29页 |
| 七、标会稳健无违约风险 | 第29-32页 |
| 第二节 M单位标会的博弈论分析 | 第32-38页 |
| 一、必要的说明 | 第32-33页 |
| 二、M单位标会的博弈模型 | 第33-35页 |
| 三、标会持续有效进行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 第四章 互助性标会风险约束机制——基于倒会失效案例的博弈分析 | 第38-51页 |
| 第一节 标会倒会会案概述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标会倒会会案的博弈论分析 | 第39-47页 |
| 一、会案Ⅰ的博弈论分析 | 第39-41页 |
| 二、会案Ⅱ的博弈论分析 | 第41-44页 |
| 三、会案Ⅲ的博弈论分析 | 第44-47页 |
| 第三节 互助性标会风险约束机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 第47-51页 |
| 一、关于标会规模 | 第47页 |
| 二、关于已标方的还款能力与"以会养会" | 第47-48页 |
| 三、关于标会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 四、关于会头的垫款保证能力 | 第49-50页 |
| 五、关于对透标会脚的惩罚机制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互助性标会有效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 | 第51-60页 |
| 第一节 建立严格的内部风险约束机制:降低不守信的违约收益 | 第51-55页 |
| 一、控制标会规模 | 第51-53页 |
| 二、严格会头资格,确保会头履行职责 | 第53-55页 |
| 第二节 建立健全的外部风险约束机制:增大不守信的违约成本 | 第55-58页 |
| 一、建立民间标会行业协会和标会网 | 第55-56页 |
| 二、建立标会监管制度 | 第56页 |
| 三、将违约行为作为信用记录记入全国个人征信系统 | 第56-57页 |
| 四、制定民间金融法,对违约行为绳之以法 | 第57-58页 |
| 第三节 严禁出现"以会养会"的投机性标会 | 第58-60页 |
| 一、建立对"以会养会"的投机性标会的检举奖励制度 | 第58-59页 |
| 二、对"以会养会"的行为绳之以法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