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激酶的表达与复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9-24页 |
·血栓形成与体内纤溶系统 | 第9-10页 |
·溶栓药物 | 第10-11页 |
·纳豆激酶 | 第11-15页 |
·纳豆激酶的溶栓活性 | 第11-12页 |
·纳豆激酶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纳豆激酶基因及其表送研究 | 第13-15页 |
·高效表达形成包涵体 | 第15-21页 |
·包涵体形成原因 | 第15-16页 |
·包涵体表达的优点 | 第16页 |
·包涵体表达的瓶颈 | 第16-17页 |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 | 第17-21页 |
·包涵体的分离与溶解 | 第17-18页 |
·蛋白折叠理论 | 第18页 |
·复性方法 | 第18-19页 |
·影响复性的因素 | 第19-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质粒与菌株 | 第24页 |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酶与试剂 | 第24页 |
·PCR引物 | 第24-25页 |
·方法 | 第25-34页 |
·TA克隆纳豆激酶基因 | 第25-27页 |
·提取质粒p-NK | 第25页 |
·PCR扩增纳豆激酶基因 | 第25-26页 |
·连接纳豆激酶基因与pUCm-T载体 | 第26-27页 |
·制备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27页 |
·连接液转化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27页 |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42b-NK | 第27-29页 |
·提取质粒pUCm-T-NK与pET-42b | 第27页 |
·双酶切基因与载体 | 第27-28页 |
·连接基因与载体 | 第28-29页 |
·制备E.coli.BL21感受态细胞 | 第29页 |
·连接液转化E.coli.BL21感受态细胞 | 第29页 |
·IPTG诱导表达与SDS-PAGE分析 | 第29-30页 |
·IPTG小量诱导表达 | 第29页 |
·SDS-PAGE分析 | 第29-30页 |
·纯化包涵体蛋白 | 第30-31页 |
·大量诱导表达 | 第30页 |
·溶解包涵体 | 第30页 |
·Ni~(2+)螯合柱纯化 | 第30-31页 |
·变性蛋白的复性 | 第31-34页 |
·透析复性 | 第31-32页 |
·稀释复性 | 第32-33页 |
·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0页 |
·TA克隆纳豆激酶基因 | 第34-37页 |
·PCR扩增NK基因结果 | 第34-35页 |
·TA克隆的PCR、双酶切检测 | 第35页 |
·TA克隆的测序验证与序列分析 | 第35-37页 |
·原核表达载体pET-42b-NK的构建 | 第37-42页 |
·NK基因与载体pET-42b的双酶切 | 第37-39页 |
·pET-42b-NK的PCR与双酶切检测 | 第39-40页 |
·pET-42b-NK的测序验证与序列分析 | 第40-42页 |
·IPTG小量诱导表达蛋白的SDS-PAGE | 第42-43页 |
·包涵体蛋白纯化结果 | 第43-46页 |
·IPTG大量诱导表达 | 第43-44页 |
·包涵体的分离与溶解 | 第44页 |
·Ni~(2+)螯合柱亲和层析纯化 | 第44-46页 |
·包涵体蛋白复性结果 | 第46-50页 |
·透析复性结果 | 第47-48页 |
·稀释复性结果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4页 |
·表达载体构建方法比较 | 第50-51页 |
·本研究结果说明的问题 | 第51-52页 |
·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展望 | 第52-54页 |
5 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