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 第10-29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10-14页 |
(一)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激化 | 第10-12页 |
(二) 德国莱茵地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阶级矛盾激化 | 第12-13页 |
(三) 家庭生活情况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 第13-14页 |
二、理论背景 | 第14-22页 |
(一) 西方古典哲学的和谐观 | 第15-17页 |
(二) 西方古典政治学的和谐观 | 第17-20页 |
(三) 西方古典社会学的和谐观 | 第20-21页 |
(四) 西方主要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启示 | 第21-22页 |
三、形成过程 | 第22-29页 |
(一) 孕育和萌芽时期 | 第22-25页 |
(二) 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 第25-27页 |
(三) 成熟时期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第29-48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29-41页 |
(一) 哲学基础 | 第29-32页 |
(二) 制度诉求 | 第32-34页 |
(三) 价值追求 | 第34-37页 |
(四) 客观历史条件 | 第37-39页 |
(五) 实践和实践主体 | 第39-41页 |
二、基本特征 | 第41-48页 |
(一) 唯物辩证性 | 第41-42页 |
(二) 历史唯物性 | 第42-43页 |
(三) 实践性 | 第43-44页 |
(四) 人道性 | 第44-46页 |
(五) 反思性和批判性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48-55页 |
一、理论内涵的继承和发展 | 第48-50页 |
二、理论要求的继承和发展 | 第50-51页 |
三、理论本质的继承和发展 | 第51-53页 |
四、理论基础的继承和发展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5-60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重要的理论“生长点” | 第55页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 | 第55-5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现代实践形态 | 第56页 |
(二)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 | 第56-58页 |
三、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指南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一、详细梳理出中西方和谐思想发展的逻辑推演和形态替换 | 第60页 |
二、对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进行整体研究 | 第60页 |
三、紧密联系当前全球社会实际,重构科学形态的现代和谐观 | 第60-6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