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引言 | 第13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分类 | 第13-14页 |
·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的种类和特性 | 第14-16页 |
·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 第16-20页 |
·Eu~(2+)离子的发光特性 | 第17-18页 |
·Eu~(2+)激活的碱土铝酸盐的基质组成结构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8-19页 |
·SrAl_2O_4:Eu~(2+),Dy~(3+)的发光过程动力学 | 第19-20页 |
·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20-22页 |
·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 第21页 |
·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陶瓷工业中的应用 | 第22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表面包覆研究现状 | 第22-35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表面包覆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面包覆技术 | 第23-30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面包覆机理 | 第30-32页 |
·改性剂的选择 | 第32-34页 |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面包覆效果 | 第34-35页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 第35-39页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35-36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本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 第38-39页 |
第二章 SRAL_2O_4:EU~(2+),DY~(3+)发光粉的水解 | 第39-49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实验原料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表征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SEM | 第40-41页 |
·XPS | 第41-42页 |
·XRD | 第42-43页 |
·水解反应方程式 | 第43-44页 |
·水解对SAO-ED 光致发光的影响 | 第44-45页 |
·SAO-ED 在潮湿空气中的稳定性 | 第45-46页 |
·SAO-ED 水溶液中的pH 和电导率变化 | 第46-48页 |
·本章结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覆的配位键合型SRAL_2O_4:EU~(2+),DY~(3+)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 | 第49-73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实验试剂和原料 | 第50页 |
·主要仪器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表征 | 第52-53页 |
·MMA 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及接枝效率及PMMA 残余量的计算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72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9页 |
·PMMA/SAO-ED 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表征 | 第59-65页 |
·MMA 单体转化率及PMMA 接枝率的计算 | 第65页 |
·PMMA/SAO-ED 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性能 | 第65-69页 |
·PMMA 包覆SAO-ED 发光粉的包覆机理 | 第69-72页 |
·本章结论 | 第72-73页 |
第四章 马来酸酐配位包覆的SRAL_2O_4:EU~(2+),DY~(3+)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 | 第73-111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实验部分 | 第74页 |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74页 |
·实验方法 | 第74页 |
·表征 | 第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110页 |
·包覆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74-76页 |
·包覆工艺条件对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76-92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92-95页 |
·MA/SAO-ED 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表征 | 第95-97页 |
·MA/SAO-ED 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的性能 | 第97-104页 |
·MA 包覆发光粉的包覆机理 | 第104-108页 |
·MA 包覆发光粉的动力学研究 | 第108-110页 |
·本章结论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螺吡喃光致变色化合物修饰构筑有机/无机长余辉发光杂化材料 | 第111-135页 |
·引言 | 第111-113页 |
·实验部分 | 第113-115页 |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113-114页 |
·实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表征 | 第11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33页 |
·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吡喃的合成路线 | 第115-117页 |
·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吡喃的表征 | 第117-118页 |
·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吡喃的特性 | 第118-120页 |
·光致变色化合物表面包覆SAO-ED 发光粉的表征和形成机理 | 第120-125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5-129页 |
·螺吡喃/SAO-ED 双功能化合物的性能 | 第129-133页 |
·本章结论 | 第133-135页 |
第六章 马来酸酐和螺吡喃复合包覆SRAL_2O_4:EU~(2+),DY~(3+)发光粉 | 第135-144页 |
·引言 | 第135页 |
·实验部分 | 第135-136页 |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135页 |
·实验方法 | 第135-136页 |
·表征 | 第1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6-143页 |
·MA 和SP 质量比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MA 和SP 包覆顺序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FTIR 分析 | 第140页 |
·SEM | 第140-141页 |
·耐水性能、发光性能及光致变色性能 | 第141-143页 |
·本章结论 | 第143-144页 |
第七章 水性发光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144-157页 |
·引言 | 第144-145页 |
·实验部分 | 第145-146页 |
·实验原料 | 第145页 |
·水性发光涂料的配制 | 第145页 |
·性能测试 | 第145-14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46-155页 |
·颜基比的影响 | 第146-148页 |
·涂膜厚度对涂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48页 |
·发光粉表面包覆特性对涂料的影响 | 第148-153页 |
·发光涂料综合性能测试 | 第153-155页 |
·本章结论 | 第155-157页 |
结论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