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Summary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1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本次工作概况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贵州岩溶山区水土流失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章 贵州西部岩溶山区水土流失背景 | 第15-41页 |
·气象 | 第15-16页 |
·气温 | 第15页 |
·降水 | 第15-16页 |
·湿度、蒸发量和干旱指数 | 第16页 |
·水文 | 第16-19页 |
·水系 | 第17-19页 |
·长江流域 | 第18页 |
·珠江流域 | 第18-19页 |
·地表径流 | 第19页 |
·主要地层及其岩石 | 第19-26页 |
·石炭系 | 第20页 |
·二叠系 | 第20-22页 |
·三叠系 | 第22页 |
·碳酸盐岩石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第22-26页 |
·地质构造 | 第26-28页 |
·黔北台隆 | 第27页 |
·黔南台陷 | 第27-28页 |
·地形、地貌 | 第28-36页 |
·地形特征 | 第28-29页 |
·地貌特征 | 第29-36页 |
·贵州西部地貌发育的阶段 | 第29-31页 |
·贵州西部岩溶个体地貌特征及成因类型 | 第31-32页 |
·贵州西部岩溶组合地貌类型 | 第32-36页 |
·人为活动 | 第36-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贵州西部岩溶山区地貌类型与水土流失息息相关 | 第41-47页 |
·岩溶盆地边缘地区水土流失情况 | 第41-43页 |
·峰丛深洼地区水土流失情况 | 第43-44页 |
·峰丛峡谷区水土流失情况 | 第44-45页 |
·峰林谷地、峰丛浅洼、峰丛谷地及峰丛山地地区水土流失情况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贵州西部岩溶山区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分析 | 第47-53页 |
·岩溶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工程措施介绍与讨论 | 第48页 |
·岩溶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植物措施介绍与讨论 | 第48页 |
·贵州西部不同地貌类型区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分析 | 第48-52页 |
·岩溶盆地边缘地区 | 第49-50页 |
·工程措施 | 第49页 |
·植物措施 | 第49-50页 |
·峰林谷地、峰丛浅洼及峰丛谷地、峰丛山地地区 | 第50-51页 |
·工程措施 | 第50页 |
·植物措施 | 第50-51页 |
·峰丛深洼地区 | 第51页 |
·工程措施 | 第51页 |
·植物措施 | 第51页 |
·峰丛峡谷地区 | 第51-52页 |
·工程措施 | 第51页 |
·植物措施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3-55页 |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