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前言 | 第9-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9-10页 |
| ·人口控制理论 | 第9-10页 |
| ·利益导向机制理论 | 第10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计划生育 | 第10页 |
| ·计划生育政策 | 第10-11页 |
| ·计划生育奖励制度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4页 |
| ·有关计划生育奖励的研究 | 第12-13页 |
| ·有关计划生育困难救助的研究 | 第13页 |
| ·有关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研究 | 第13-14页 |
| ·本文的框架 | 第14-16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2 农村奖励扶助制度实施的背景分析 | 第16-21页 |
| ·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 | 第16-17页 |
| ·社会保障背景 | 第17-18页 |
|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背景 | 第18-20页 |
| ·样本点太和镇的情况简介 | 第20-21页 |
| 3 农村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管理模式 | 第21-23页 |
| ·主要内容 | 第21页 |
| ·管理模式 | 第21-23页 |
| 4 农村奖励扶助制度主要成效及困难和问题研究 | 第23-34页 |
| ·主要成效分析 | 第23-27页 |
|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 第23-25页 |
| ·“三农问题”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 第25-26页 |
| ·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 | 第26-27页 |
|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 第27-34页 |
| ·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 | 第27-29页 |
| ·奖励扶助标准的界定和资金分配 | 第29-30页 |
| ·奖励扶助制度的宣传工作 | 第30-31页 |
| ·奖励扶助制度的信息化建设 | 第31页 |
| ·奖励扶助制度与其他政策之间的配套与协调 | 第31-32页 |
| ·奖励扶助制度实施的长期支付压力估算 | 第32-34页 |
| 5 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奖励扶助制度的对策思考 | 第34-42页 |
| ·对奖励扶助制度进行合理定位的必要性 | 第34页 |
| ·以补偿性为主的补偿性兼导向性制度定位 | 第34-35页 |
| ·详细、合理而准确地界定奖励扶助对象 | 第35-37页 |
| ·适当调整对奖励扶助对象的界定 | 第35-36页 |
| ·延伸服务,做好补救和日常管理工作 | 第36-37页 |
| ·合理规定奖励扶助制度的终止时间 | 第37-38页 |
| ·科学确定奖励扶助标准,妥善解决资金分配问题 | 第38页 |
| ·慎重考虑奖励扶助标准的提高问题 | 第38页 |
| ·实行分类管理,分层次奖励 | 第38页 |
| ·合理确定财政对各地区奖励扶助支出的负担比例 | 第38-39页 |
| ·加强奖励扶助制度的宣传和信息化建设 | 第39-40页 |
| ·进一步加大对奖励扶助制度的宣传力度 | 第39页 |
| ·进一步加强奖励扶助制度的信息化建设 | 第39-40页 |
| ·完善监督机制,做好奖励扶助制度与相关政策的衔接 | 第40-42页 |
|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奖励扶助制度的执行效果 | 第40页 |
| ·突出重点,促进奖励扶助制度与相关政策的衔接 | 第40-42页 |
| 6 结语 | 第42-44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42-43页 |
| ·在中国当前的大背景下,实施奖励扶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 第42页 |
| ·奖励扶助制度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效,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 第42-43页 |
| ·实施奖励扶助制度的长期资金压力非常巨大。如果再考虑适当提高奖励扶助标准,那么长期财政支出将更为突出 | 第43页 |
| ·为了更好地实施奖励扶助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该制度 | 第43页 |
|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 ·创新之处 | 第43页 |
| ·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47页 |
| 附录 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研究课题对太和镇各村妇女主任的访谈提纲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