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候学论文--气候变化、历史气候论文

1960-2005年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地表干湿状况和作物生长期的影响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9页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2 地表干湿转变研究进展第13-16页
   ·蒸散理论、地表干燥度估算方法第13-15页
   ·国内外应用研究概况第15-16页
 3 气候变化对作物气候生长期的影响第16-17页
   ·温度对作物气候生长期和种植制度的影响第16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17页
 4 问题的提出第17-18页
 5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9-26页
 1 数据来源第19页
 2 地表干湿状况的估算第19-22页
   ·潜在蒸散估算模式第19-22页
   ·地表干燥度计算方法第22页
 3 作物气候生长期的判别第22-23页
 4 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方案第23-26页
   ·数据处理方案第23-24页
     ·潜在蒸散第23页
     ·降水量第23页
     ·干燥度指数第23-24页
     ·气候生长期第24页
   ·空间分析方案第24-26页
第三章 1960-2005年间东北三省气候变化第26-31页
 1 气温第26页
 2 风速第26页
 3 净辐射第26-27页
 4 水汽压差第27页
 5 降水第27-31页
第四章 1960-2005年间东北三省潜在蒸散时空变化第31-34页
 1 潜在蒸散变化趋势第31-32页
   ·年潜在蒸散变化趋势第31页
   ·生长季潜在蒸散变化趋势第31-32页
 2 潜在蒸散空间变化特征第32-34页
   ·年潜在蒸散空间变化特征第32-33页
   ·生长季潜在蒸散空间变化特征第33-34页
第五章 1960-2005年间东北三省地表干燥度时空变化第34-38页
 1 地表干燥度变化趋势第34-35页
   ·年地表干燥度变化趋势第34页
   ·生长季地表干燥度变化趋势第34-35页
 2 地表干燥度空间变化特征第35-38页
   ·年地表干燥度空间变化特征第35-36页
   ·生长季地表干燥度空间变化特征第36-38页
第六章 1960-2005年间作物气候生长期时空变化第38-46页
 1 气候生长期始日变化第38-40页
   ·玉米第38页
   ·大豆第38页
   ·水稻第38-40页
 2 气候生长期终日变化第40-42页
   ·玉米第40页
   ·大豆第40-41页
   ·水稻第41-42页
 3 气候生长期长度变化第42-46页
   ·玉米第42页
   ·大豆第42-43页
   ·水稻第43-46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46-49页
 1 结论第46-47页
 2 讨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附录1 气象站点信息第53-55页
附录2 潜在蒸散估算VB程序示列第55-58页
附录3 气候生长期确定(以玉米为例)第58-59页
附录4 72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潜在蒸散量第59-63页
附录5 72个气象站点1960—2005生长季潜在蒸散量第63-67页
附录6 1960—2005年玉米气候生长期始日第67-70页
附录7 1960—2005年玉米气候生长期终日第70-73页
附录8 1960—2005年玉米气候生长期日数第73-76页
附录9 1960—2005年大豆气候生长期始日第76-79页
附录10 1960—2005年大豆气候生长期终日第79-82页
附录11 1960—2005年大豆气候生长期日数第82-85页
附录12 1960—2005年水稻气候生长期始日第85-88页
附录13 1960—2005年水稻气候生长期终日第88-91页
附录14 1960—2005年水稻气候生长期日数第91-94页
作者简介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桥联芳氧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反应性能
下一篇:广告文本中的互文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