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精神赡养的概念和特征 | 第10-15页 |
一、精神赡养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精神赡养的法律特征 | 第11-15页 |
(一) 精神赡养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 第11页 |
(二) 精神赡养的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 | 第11-12页 |
(三) 精神赡养内容具有丰富性 | 第12-13页 |
(四) 精神赡养方式具有多样性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存在问题和原因 | 第15-23页 |
一、精神赡养方面的存在问题 | 第15-18页 |
(一) 很少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 | 第16页 |
(二) 不联系、看望老年人 | 第16-17页 |
(三) 不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 第17页 |
(四) 把老年人当苦力对待 | 第17-18页 |
(五) 漠视老年人的人格尊严 | 第18页 |
(六) 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甚至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 | 第18页 |
二、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出现的原因 | 第18-23页 |
(一) 家庭结构的变化 | 第18-19页 |
(二) 异地就业人员的增加 | 第19页 |
(三) 传统的尊老、敬老道德观念的弱化 | 第19页 |
(四) 老年人维护自身的精神权益存在误区 | 第19-20页 |
(五) 法律功能的欠缺 | 第20-23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和外国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若干制度及其借鉴 | 第23-30页 |
一、中国古代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规定 | 第23-25页 |
(一) 传统孝道的内容 | 第23-24页 |
(二) 历代统治阶级的相关规定 | 第24-25页 |
二、外国精神赡养的相关制度 | 第25-28页 |
(一) 西方国家的有关规定 | 第25-26页 |
(二) 亚洲国家的有关规定 | 第26-28页 |
三、几点借鉴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对老年人精神赡养救济的法律思考 | 第30-42页 |
一、完善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立法 | 第30-37页 |
(一) 民法方面 | 第31-34页 |
(二) 刑法方面 | 第34-36页 |
(三) 行政法方面 | 第36-37页 |
(四) 经济法方面 | 第37页 |
二、完善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司法 | 第37-42页 |
(一) 明确精神赡养具有可诉性 | 第38-39页 |
(二) 坚持利益保护原则 | 第39页 |
(三) 确立精神赡养纠纷案件调解必经制度 | 第39页 |
(四) 重视《民法通则》第134 条的合法运用 | 第39-40页 |
(五) 设置老年人法庭 | 第40页 |
(六) 妥善执行精神赡养案件 | 第40-41页 |
(七) 完善完备的精神赡养法律援助制度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详细摘要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