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发电控制中频率偏差系数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外文缩略语说明 | 第9-10页 |
变量符号说明 | 第10-15页 |
1 绪论 | 第15-35页 |
·引言 | 第15-24页 |
·互联电力系统频率调节概述 | 第15-17页 |
·互联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发电控制 | 第17-20页 |
·电力系统的自然频率特性系数 | 第20-22页 |
·频率偏差系数的含义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国内外频率偏差系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32页 |
·国内外频率偏差系数的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频率偏差系数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框架 | 第32-35页 |
2 全天分时段频率偏差系数确定方法 | 第35-46页 |
·引言 | 第35页 |
·频率偏差系数选择的原理分析 | 第35-37页 |
·全天分时段频率偏差系数 | 第37-40页 |
·不同运行方式下全天分时段频率偏差系数模型 | 第38-39页 |
·按|△f|等级调整频率偏差系数 | 第39-40页 |
·仿真研究 | 第40-45页 |
·选择考核指标 | 第41页 |
·选择频率偏差系数设定方式 | 第41-42页 |
·仿真分析 | 第42-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3 目标可控的超前频率偏差系数确定方法 | 第46-58页 |
·引言 | 第46页 |
·模型描述 | 第46-49页 |
·多目标最优化技术的应用 | 第49-51页 |
·超短期负荷预报的应用 | 第51-53页 |
·目标可控的超前频率偏差系数程序设计 | 第53-54页 |
·仿真研究 | 第54-57页 |
·仿真环境 | 第54-55页 |
·仿真分析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4 频率偏差系数设定方式研究 | 第58-72页 |
·引言 | 第58页 |
·负荷频率控制 | 第58-59页 |
·影响系统频率控制的要素分析 | 第59-65页 |
·发电机组类型 | 第59-61页 |
·负荷预报 | 第61-62页 |
·备用容量 | 第62-63页 |
·联络线传输能力 | 第63-64页 |
·通信延迟 | 第64页 |
·人为因素 | 第64-65页 |
·频率偏差系数设定方式的比较 | 第65-67页 |
·理论分析 | 第65页 |
·仿真分析 | 第65-67页 |
·不同频率偏差系数分配方式的比较 | 第67-70页 |
·理论分析 | 第67-69页 |
·仿真分析 | 第69-70页 |
·推荐方式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5 区域调频责任及其分配方式研究 | 第72-81页 |
·引言 | 第72页 |
·区域一、二次调频责任分配的理论分析 | 第72-74页 |
·现有区域一、二次调频责任分配方式 | 第74-75页 |
·区域一次调频责任分配 | 第74页 |
·区域二次调频责任分配 | 第74-75页 |
·区域调频责任的确定与分配 | 第75-79页 |
·公平分配区域一次调频责任 | 第75页 |
·系统总二次调频责任的确定 | 第75-77页 |
·公平分配区域二次调频责任 | 第77页 |
·区域一次调频能力的规范和引导 | 第77-78页 |
·频率偏差系数新功能的分析 | 第78-79页 |
·仿真研究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6 区域调频责任偏差交易机制研究 | 第81-92页 |
·引言 | 第81页 |
·限制与引导区域频率控制 | 第81-84页 |
·区域调频责任偏差及其交易机制 | 第84-89页 |
·区域调频责任偏差 | 第84-85页 |
·理论依据 | 第85-86页 |
·调频责任偏差交易机制 | 第86-89页 |
·算例分析 | 第89-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7 互联电网频率调节动态仿真系统 | 第92-114页 |
·引言 | 第92页 |
·仿真系统的研制 | 第92-103页 |
·发电厂模型 | 第93-96页 |
·动态负荷扰动模型 | 第96-98页 |
·联络线模型 | 第98页 |
·自动发电控制模型 | 第98-101页 |
·控制区域模型 | 第101-102页 |
·考核标准模型 | 第102页 |
·仿真输出模块库 | 第102-103页 |
·仿真试验 | 第103-113页 |
·大扰动后动态过程仿真试验 | 第103-106页 |
·机组响应特性仿真试验 | 第106-108页 |
·AGC中长期动态过程仿真试验 | 第108-110页 |
·区域解藕模型动态仿真试验 | 第110-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