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一 前言 | 第10-21页 |
(一)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 AD的流行病学统计 | 第10-11页 |
2 AD的病理学特征 | 第11-12页 |
3 AD的发生 | 第12-14页 |
(二) β-粉样蛋白与AD | 第14-19页 |
1 Aβ的产生 | 第14-15页 |
2 Aβ的细胞毒性 | 第15-16页 |
3 Cu~(2+)与β-淀粉样蛋白 | 第16-18页 |
4 与Aβ相关的AD治疗策略 | 第18-19页 |
(三)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1-34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21-25页 |
1 动物来源 | 第21页 |
2 试剂及仪器 | 第21-25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25-34页 |
1 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 | 第25-28页 |
2 多肽制备及分组 | 第28-29页 |
3 MTT比色微量分析 | 第29页 |
4 H_2O_2含量检测 | 第29-30页 |
5 乳酸脱氢酶检测 | 第30页 |
6 Aβ多肽的二级结构与沉积状态 | 第30-33页 |
7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34-59页 |
(一) 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学观察 | 第34-37页 |
1 神经元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第34-35页 |
2 损伤Ⅰ、Ⅱ组神经元形态学观察 | 第35-36页 |
3 VC、VE保护组神经元形态学观察 | 第36-37页 |
(二) 细胞存活率比较 | 第37-42页 |
1 野生型及突变型Aβ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比较 | 第37-38页 |
2 VC对野生型Aβ_(1-40)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 | 第38-40页 |
3 VE对野生型Aβ_(1-40)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 | 第40-41页 |
4 加入VC、VE的保护组细胞存活率的比较 | 第41-42页 |
(三) H_2O_2释放量检测 | 第42-46页 |
1 野生型及突变型Aβ释放H_2O_2量的比较 | 第42-43页 |
2 VC对H_2O_2释放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 VE对H_2O_2释放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 加入VC、VE对H_2O_2释放量的影响比较 | 第45-46页 |
(四) 乳酸脱氢酶(LDH)检测 | 第46-50页 |
1 加入野生型及突变型Aβ后上清液中LDH活力比较 | 第46-47页 |
2 VC对细胞上清液中LDH活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VE对细胞上清液中LDH活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4 加入VC、VE对上清液中LDH活力的影响比较 | 第49-50页 |
(五) 圆二色光谱分析 | 第50-54页 |
1 孵育与否对Aβ肽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50-51页 |
2 Cu~(2+)浓度对野生型Aβ_(1-40)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51-53页 |
3 Cu~(2+)浓度对各种突变型Aβ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53-54页 |
(六) 荧光光谱分析 | 第54-57页 |
1 野生型Aβ_(1-40)及其Cu~(2+)络合物的荧光光谱 | 第55页 |
2 各种突变型Aβ及其Cu~(2+)络合物的荧光光谱 | 第55-57页 |
(七)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7-59页 |
四 讨论 | 第59-66页 |
(一) Aβ的毒性机制 | 第59-62页 |
(二) Aβ与Cu~(2+)的结合位点分析 | 第62-63页 |
(三) Aβ聚集状态与神经毒性的关系 | 第63-66页 |
五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一) 结论 | 第66页 |
(二) 展望 | 第66-67页 |
六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复印件) | 第78-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