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28页 |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二、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6-20页 |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与创新 | 第20-25页 |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5-28页 |
第一章 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理论解析 | 第28-50页 |
一、党的执政基础的基本内涵 | 第28-37页 |
(一) 党的执政基础内涵的不同解说 | 第28-33页 |
(二) 党的执政基础内涵的再认识 | 第33-37页 |
二、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37-44页 |
(一) 意识形态基础建设 | 第38-39页 |
(二) 绩效基础建设 | 第39-41页 |
(三) 法理基础建设 | 第41-43页 |
(四) 三者的辨证统一关系 | 第43-44页 |
三、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重大意义 | 第44-50页 |
(一)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第45-46页 |
(二) 应对党的执政基础面临挑战的现实需要 | 第46-48页 |
(三) 总结国外政党执政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 | 第48-50页 |
第二章 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历史考察 | 第50-88页 |
一、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党的执政基础建设 | 第50-56页 |
(一)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先进性 | 第50-52页 |
(二) 壮大党员队伍,团结社会大多数 | 第52-54页 |
(三) 建立一些法律制度,探索依法执政 | 第54-55页 |
(四) 关心群众生活,密切党群关系 | 第55-56页 |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执政基础建设 | 第56-68页 |
(一) 思想理论建设的成效与挫折 | 第56-60页 |
(二) 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效与挫折 | 第60-64页 |
(三) 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效与挫折 | 第64-68页 |
三、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 | 第68-77页 |
(一) 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 | 第68-70页 |
(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执政的有效性 | 第70-71页 |
(三)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执政的法理性 | 第71-74页 |
(四)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 第74-76页 |
(五)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 | 第76-77页 |
四、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历史经验 | 第77-85页 |
(一) 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的历史经验 | 第77-78页 |
(二) 意识形态基础建设的历史经验 | 第78-80页 |
(三) 绩效基础建设的历史经验 | 第80-83页 |
(四) 法理基础建设的历史经验 | 第83-85页 |
五、简短总结与展望 | 第85-88页 |
第三章 国外执政党加强执政基础建设的经验教训 | 第88-118页 |
一、欧洲社会党加强执政基础建设的主要做法 | 第88-97页 |
(一) 革新党的理论与纲领,扩大其包容性 | 第89-91页 |
(二)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政绩赢得民心 | 第91-93页 |
(三) 推行宪政改革,促进“党的民主化” | 第93-96页 |
(四) 塑造全民党形象,寻求跨阶级支持 | 第96-97页 |
二、民族主义政党加强执政基础建设的经验教训 | 第97-107页 |
(一) 民族主义政党的基本概况 | 第97-99页 |
(二)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主要经验 | 第99-104页 |
(三)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经验教训 | 第104-107页 |
三、国外执政共产党加强执政基础建设的主要经验 | 第107-116页 |
(一) 古巴共产党的主要经验 | 第107-110页 |
(二) 越南共产党的主要经验 | 第110-114页 |
(三) 老挝人民革命党和朝鲜劳动党的主要经验 | 第114-116页 |
四、几点启示 | 第116-118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影响 | 第118-152页 |
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 第118-126页 |
(一) 中国社会转型的内涵 | 第118-120页 |
(二)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 | 第120-126页 |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126-135页 |
(一) 对意识形态基础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127-128页 |
(二) 对绩效基础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128-132页 |
(三) 对法理基础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132-135页 |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135-150页 |
(一) 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 | 第136-139页 |
(二) “政绩合法性的困局” | 第139-145页 |
(三) 政治参与的危机 | 第145-147页 |
(四)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挑战 | 第147-150页 |
四、几点结论 | 第150-152页 |
第五章 社会转型时期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152-192页 |
一、坚持与时俱进,夯实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 | 第152-159页 |
(一) 创新意识形态的内容 | 第152-155页 |
(二) 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 | 第155-157页 |
(三) 警惕西方“非意识形态化”倾向 | 第157-159页 |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党执政的绩效基础 | 第159-170页 |
(一) 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 第159-163页 |
(二)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 第163-165页 |
(三) 建立科学的执政绩效评估机制 | 第165-168页 |
(四) 努力降低党的执政成本 | 第168-170页 |
三、健全执政体制,构建党执政的法理基础 | 第170-182页 |
(一) 党的执政体制的内涵与结构 | 第170-172页 |
(二) 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 | 第172-174页 |
(三) 改革和完善党政领导体制 | 第174-177页 |
(四) 改革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 第177-180页 |
(五) 改革和完善群众政治参与制度 | 第180-182页 |
四、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 第182-192页 |
(一) 制定和执行符合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 | 第183-185页 |
(二) 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 第185-187页 |
(三) 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 第187-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1页 |
后记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