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7-30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2.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区域概况 | 第30-46页 |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30-32页 |
·区域经济概况 | 第32-35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概况 | 第35-40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 第35-37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37-40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特点 | 第40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问题及其风险表现 | 第40-44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的问题 | 第40-41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风险的具体表现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风险分析 | 第46-66页 |
·土地利用风险分析原理和方法 | 第47-54页 |
·土地利用风险的特点 | 第48-50页 |
·土地利用风险的类别 | 第50页 |
·土地利用风险的层次 | 第50-51页 |
·土地利用风险分析的步骤 | 第51-53页 |
·常德市土地利用风险控制的基本任务 | 第53-54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风险因素 | 第54-62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风险源分析 | 第54-59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风险分类 | 第59-62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基于土地利用风险的土地利用动态优化模型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常德市洞庭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原理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66-94页 |
·土地利用结构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 第66-76页 |
·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 | 第67-68页 |
·德尔菲法 | 第68-70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70-72页 |
·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 第72页 |
·土地利用结构模糊评价模型 | 第72-76页 |
·土地利用风险与利用结构集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6-9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77-7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第79-8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 第81-83页 |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83-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基于土地利用风险的土地结构评价 | 第94-109页 |
·基于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的评价结果 | 第94-97页 |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模糊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 | 第97-104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4-107页 |
·本章小节 | 第107-109页 |
6.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对策和建议 | 第109-123页 |
·防范土地利用风险的思想与原则 | 第109-111页 |
·防范土地利用风险的思想 | 第109-110页 |
·防范土地利用风险的原则 | 第110-111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风险应对策略 | 第111-118页 |
·设立整合蓄洪、抗洪、分洪措施的洪涝灾害防范体系 | 第111-115页 |
·涵盖农林牧副渔的洪涝灾害保险体系 | 第115页 |
·防范土地利用风险的生态优化新思路 | 第115-118页 |
·常德市洞庭湖洪涝灾害区土地利用建议 | 第118-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7. 结论 | 第123-127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123-125页 |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9页 |
附录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