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论文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数据来源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我国农田退化现状分析 | 第24-36页 |
| ·农田退化的概念与内涵 | 第24页 |
| ·农田退化的现状分析 | 第24-36页 |
| ·水土流失状况与分析 | 第25页 |
| ·土壤肥力丧失状况与分析 | 第25-31页 |
| ·土壤污染状况与分析 | 第31-32页 |
| ·土壤沙化状况与分析 | 第32页 |
|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分析 | 第32-33页 |
| ·土壤潜育化状况与分析 | 第33页 |
| ·农田丧失状况与分析 | 第33-34页 |
| ·农田质量状况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36-41页 |
| ·农田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36-38页 |
| ·资源价值理论 | 第36页 |
| ·外部性 | 第36-37页 |
| ·公地悲剧 | 第37-38页 |
| ·政策失效 | 第38页 |
| ·评估方法 | 第38-41页 |
| ·市场价值 | 第38-39页 |
| ·恢复费用法 | 第39页 |
| ·治理成本法 | 第39页 |
| ·污染损失法 | 第39页 |
| ·影子工程法 | 第39-40页 |
| ·人力资本法 | 第40页 |
| ·机会成本法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评估体系研究 | 第41-48页 |
| ·评估指标体系 | 第41-44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1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流程 | 第41-42页 |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2-43页 |
| ·相关讨论 | 第43-44页 |
| ·计量模型研究 | 第44-48页 |
| ·肥力降低的价值损失评估方法 | 第44-45页 |
| ·农田破坏的价值损失模型 | 第45-46页 |
| ·农田污染价值损失模型 | 第46-47页 |
| ·农田丧失的价值损失模型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案例研究 | 第48-69页 |
| ·全国尺度上价值损失评估 | 第48-54页 |
| ·农田丧失价值损失 | 第48-49页 |
| ·农田污染价值损失 | 第49页 |
| ·水土流失价值损失 | 第49-51页 |
| ·土壤沙化价值损失 | 第51页 |
| ·盐渍化价值损失 | 第51-52页 |
| ·潜育化价值损失 | 第52-53页 |
| ·农田肥力降低价值损失 | 第53-54页 |
| ·全国尺度的评估结果及其分析 | 第54-56页 |
| ·评估结果 | 第54页 |
| ·评估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 ·地市尺度上的评估研究 | 第56-65页 |
| ·聊城市概况 | 第56-57页 |
| ·土地利用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 第57-60页 |
| ·耕地退化价值损失评估 | 第60-62页 |
| ·评估结果 | 第62-63页 |
| ·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 ·聊城市农田质量改善的对策建议 | 第65-69页 |
| ·完善农田补偿机制 | 第65页 |
| ·生物措施、工程治理与农业技术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第65-66页 |
| ·提高秸秆还田率,重视农田保育,提高农田肥力 | 第66页 |
| ·控制农田污染 | 第66-68页 |
| ·加大农田预警系统研究、建立农田预警机制 | 第68-6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9-72页 |
|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 ·创新点 | 第70页 |
| ·待完善之处 | 第70-71页 |
|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