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健锐营: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导论 | 第8-13页 |
| 一、研究缘由 | 第8页 |
| 二、研究回顾 | 第8-9页 |
| 三、理论框架 | 第9-12页 |
| 四、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健锐营概述 | 第13-34页 |
| 第一节 地理背景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14-24页 |
| 一、历史背景 | 第15-17页 |
| 二、健锐营的建立 | 第17-18页 |
| 三、营区分布和特色建筑 | 第18-20页 |
| 四、军政管理和训练 | 第20-23页 |
| 五、征战和解体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健锐营生活 | 第24-34页 |
| 一、经济来源 | 第24-25页 |
| 二、住房 | 第25-26页 |
| 三、饮食 | 第26-27页 |
| 四、穿戴和出行 | 第27-28页 |
| 五、姓氏和谱牒 | 第28-29页 |
| 六、妇女和嫁娶 | 第29-31页 |
| 七、信仰和教育 | 第31-32页 |
| 八、社团组织 | 第32页 |
| 九、文娱活动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健锐营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 第34-45页 |
| 第一节 主体的多源性与认同的多重性 | 第34-37页 |
| 一、满洲起源和八旗制度 | 第34-36页 |
| 二、多族源的健锐营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健锐营旗人的身份认同 | 第37-39页 |
| 一、旗人和旗人社区 | 第37-38页 |
| 二、健锐营旗人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鲜活的旗营社区---行为主体的能动策略 | 第39-45页 |
| 一、正黄旗小营族属的探讨与文化身份的选择 | 第39-41页 |
| 二、改姓现象与多重身份建构 | 第41-42页 |
| 三、性别角色与文化再生产 | 第42-43页 |
| 四、文娱生活与能动策略 | 第43页 |
| 五、经济生活与灵活应变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人类学视野下的健锐营 | 第45-50页 |
| 一、清朝历史语境中的健锐营 | 第45-47页 |
| 二、作为历史记忆的健锐营 | 第47-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附录 | 第5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