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 前言 | 第9页 |
2 水稻纹枯病症状与病原 | 第9-11页 |
·症状 | 第9-10页 |
·病原 | 第10-11页 |
·病原菌形态 | 第11页 |
·寄主范围 | 第11页 |
3 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 | 第11-14页 |
·侵染来源 | 第11页 |
·传播途径 | 第11-12页 |
·发病条件 | 第12-14页 |
·菌核基数主要与菌核残留数量关系密切 | 第12页 |
·品种抗性 | 第12页 |
·气候条件 | 第12页 |
·栽培管理 | 第12页 |
·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 第12-13页 |
·可控因素的影响 | 第13-14页 |
4 寄主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 | 第14-15页 |
·品种抗性及遗传 | 第14页 |
·寄主组织的抗性反应 | 第14-15页 |
·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 第15页 |
5 水稻纹枯病防治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利用水稻育种及基因工程对纹枯病的防治 | 第15-16页 |
·农业防治 | 第16-17页 |
·药剂防治 | 第17-18页 |
·防治适期及指标 | 第17页 |
·防治药剂 | 第17-18页 |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探讨 | 第20-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菌种 | 第20页 |
·水稻叶鞘 | 第20页 |
·供试药剂 | 第20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仪器 | 第20-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菌丝生长抑制法 | 第21页 |
·离体茎段内吸法 | 第21页 |
·离体茎段浸药法 | 第2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菌丝生长抑制法 | 第22-24页 |
·离体茎段内吸法 | 第24页 |
·离体茎段浸药法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井冈霉素及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室内毒力测定 | 第26-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水稻纹枯病菌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供试药剂 | 第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培养纹枯病菌 | 第27页 |
·正式试验 | 第27-28页 |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井冈霉素,满穗及复配的室内测定实验结果 | 第29-30页 |
·多菌灵,福美双及复配的室内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 | 第31-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1页 |
·选用药剂 | 第31页 |
·施药方法 | 第31页 |
·调查方法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满穗对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满穗防病效果 | 第32页 |
·测产结果 | 第32-33页 |
·满穗、井冈霉素混合使用田间试验结果 | 第33-35页 |
·防治效果分析 | 第33-34页 |
·测产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1 结论 | 第35页 |
2 讨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