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和论文设计思想 | 第10-32页 |
| ·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 第10-13页 |
| ·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结构特性 | 第10-11页 |
| ·类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11-13页 |
| ·何帕烷三萜类化合物 | 第13-18页 |
| ·生物源何帕烷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 | 第14-16页 |
| ·细菌源何帕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功能 | 第16-17页 |
| ·细菌源何帕烷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17-18页 |
| ·细菌Zymomonas mobilis中的何帕烷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18-24页 |
| ·Zymomonas mobilis中的复杂何帕烷三萜化合物 | 第19页 |
| ·Zymomonas mobilis中的何帕烷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19-24页 |
| ·其它天然多羟基碳环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24-30页 |
| ·含多羟基碳环的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24-26页 |
| ·其它的天然多羟基碳环类化合物结构 | 第26-30页 |
| ·论文设计思想 | 第30-32页 |
| ·研究目标 | 第30-31页 |
| ·设计思路 | 第31-32页 |
| 第2章 何帕烷还原锂基化活化方法及其在ribosylhopane类化合物合成上的运用 | 第32-71页 |
| ·绪论 | 第32-34页 |
| ·已知ribosylhopane 8合成方法综述 | 第34-44页 |
| ·通过手性合成子的Wittig型反应的方法 | 第35-39页 |
| ·通过手性合成子的Julia型反应的方法 | 第39页 |
| ·以天然来源的aminobacteriohopanetriol 12为起始原料的方法 | 第39-40页 |
| ·以糠醛衍生物为侧链合成子的方法 | 第40-41页 |
| ·通过对一个炔丙酮衍生物的不对称还原的手段来构建ribosylhopane 8的侧链的方法 | 第41-43页 |
| ·有关ribosylhopanoids的现有合成方法介绍 | 第43-44页 |
| ·通过活化的金属有机锂中间体参与的缩合反应对ribosylhopane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第44-69页 |
| ·简介 | 第44-45页 |
| ·逆合成分析 | 第45-46页 |
| ·官能团化的何帕烷及核糖醛衍生物底物的制备 | 第46-49页 |
| ·金属有机化的何帕烷衍生物与核糖苷-5-醛衍生物之间的缩合 | 第49-59页 |
| ·对缩合产物96的后续转化反应 | 第59-65页 |
| ·含有31-位羟基的bacteriohopanepentol及aminobacteriohopanetetrol的合成 | 第65-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 第3章 Glucosaminylbacteriohopanetetrol及其氘代类似物的简洁合成方法研究 | 第71-96页 |
| ·绪论 | 第71-73页 |
| ·天然糖苷1及其氘代类似物的逆合成分析 | 第73-74页 |
| ·天然糖苷1及其氘代类似物合成的关键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 第74-84页 |
| ·作为C_5侧链合成子的核糖衍生物130的制备 | 第74-75页 |
| ·通过何帕烷基铜衍生物与核糖衍生物缩合的反应途径 | 第75-84页 |
| ·Glucosaminylbacteriohopanetetrol 1合成 | 第84-87页 |
| ·葡萄糖胺给体149的制备 | 第84-85页 |
| ·糖基化反应及其产物的后续脱保护过程 | 第85-87页 |
| ·(6′,6′-D_2)-Gluosaminylbacteriohopanetetrol 1-D的合成 | 第87-95页 |
| ·(6′,6′-D_2)-葡萄糖胺的合成前体的制备 | 第87-88页 |
| ·糖基化缩合及氘原子的引入和终产物的脱保护 | 第88-9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5-96页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9页 |
| ·结论 | 第96-97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97-98页 |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8-99页 |
| 试验部分 | 第99-138页 |
| Ⅰ.基本条件及要求 | 第99-102页 |
| Ⅱ.合成反应的操作过程及产物的分析数据 | 第102-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54页 |
| 致谢 | 第154-155页 |
| 附录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