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 1 板栗疫病菌与低毒病毒 | 第10-12页 |
| ·板栗疫病与板栗疫病菌 | 第10-11页 |
| ·板栗疫病菌中的低毒力现象 | 第11-12页 |
| ·低毒病毒 | 第12页 |
| 2 受病毒调控的信号传导途径 | 第12-14页 |
| ·受病毒调控的肌醇三磷酸(IP3)/Ca2+/钙调蛋白信号传导途径 | 第13-14页 |
| ·受病毒调控的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途径 | 第14页 |
| 3 低毒病毒/板栗疫病菌系统 | 第14-15页 |
| 4 G蛋白概述 | 第15-20页 |
| ·G蛋白的种类和基本组成 | 第15-16页 |
| ·G蛋白β和γ亚基的基本结构特点 | 第16页 |
| ·Gβγ二聚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 | 第16-18页 |
| ·G蛋白β和γ亚基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板栗疫病菌G蛋白研究 | 第19-20页 |
| 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2-37页 |
| 1 菌种 | 第22页 |
| ·细菌菌种 | 第22页 |
| ·真菌菌种 | 第22页 |
| ·质粒 | 第22页 |
| 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2-24页 |
| ·大肠杆菌培养基 | 第23页 |
| ·LB培养基 | 第23页 |
| ·LA培养基 | 第23页 |
| ·板栗疫病菌培养基 | 第23-24页 |
| ·PDA培养基 | 第23页 |
| ·EP完全培养基 | 第23-24页 |
| ·菌株培养条件 | 第24页 |
| 3 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 第24-25页 |
| 4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5-27页 |
| ·质粒DNA的小规模提取 | 第25-26页 |
|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 | 第26-27页 |
| 5 DNA的酶切 | 第27页 |
| 6 DNA片段的回收 | 第27页 |
| 7 DNA的连接反应 | 第27页 |
| 8 质粒DNA的转化 | 第27-28页 |
| ·氯化铷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7-28页 |
| ·质粒DNA的热击转化 | 第28页 |
| 9 PCR反应 | 第28-29页 |
| ·常规PCR反应体系 | 第28页 |
| ·常规PCR反应条件 | 第28页 |
| ·融合PCR反应 | 第28-29页 |
| 10 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9-30页 |
| 11 真菌原生质体转化 | 第30-31页 |
| 12 丝状真菌总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 13 丝状真菌总R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 14 Southern杂交 | 第33-35页 |
| ·向上毛细管转移法进行Southern印迹 | 第33-34页 |
| ·DNA印迹的杂交分析 | 第34-35页 |
| ·预杂交 | 第34-35页 |
| ·探针标记 | 第35页 |
| ·洗膜 | 第35页 |
| 15 真菌抗逆能力测试 | 第35-36页 |
| 16 真菌毒力测试 | 第36-37页 |
| ·真菌培养条件 | 第36页 |
| ·供试板栗树枝 | 第36页 |
| ·真菌接种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46页 |
| 1 板栗疫病菌G蛋白γ亚基序列分析 | 第37-39页 |
| ·G蛋白γ亚基基因ORF分析 | 第37-38页 |
| ·G蛋白γ亚基基因组序列的获得 | 第38-39页 |
| 2 板栗疫病菌Gγ亚基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39-44页 |
| ·同源双交换片段构建及突变体获得 | 第39-41页 |
| ·Gγ亚基缺失改变菌株表型 | 第41-43页 |
| ·Gγ亚基缺失突变株毒力检测 | 第43-44页 |
| 3 △cpgg-1对部分逆境的反应能力下降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6-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60页 |
| 附录1 逆境条件下菌落半径测量表 | 第60-63页 |
| 附录2 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