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论文内容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配电自动化理论概述 | 第13-19页 |
·配电自动化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配电自动化的功能 | 第13-15页 |
·提高供电可靠性 | 第14页 |
·提高电压质量 | 第14页 |
·提高用户服务质量 | 第14页 |
·提高管理效率 | 第14-15页 |
·推迟基本建设投资 | 第15页 |
·配电管理自动化系统 | 第15-16页 |
·配电运行自动化系统 | 第16-17页 |
·数据采集与监控 | 第16页 |
·故障自动隔离及恢复供电 | 第16-17页 |
·电压及无功管理 | 第17页 |
·负荷管理 | 第17页 |
·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农网配电自动化分析 | 第19-37页 |
·农网配电自动化应用现状与发展 | 第19页 |
·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19-24页 |
·“十一五”期间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十一五”期间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对策分析 | 第20-24页 |
·农网配电自动化组成及各部分之间关系分析 | 第24-29页 |
·配电管理系统 | 第26-27页 |
·配电自动化 | 第27-28页 |
·需方用电管理 | 第28页 |
·农网管理自动化 | 第28-29页 |
·农网配电自动化的五种典型模式分析 | 第29-37页 |
·配电网故障指示系统 | 第30页 |
·配电网信息系统 | 第30-31页 |
·无主站馈线自动化系统 | 第31-33页 |
·基于主站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 第33页 |
·一体化县调/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 | 第33-34页 |
·农网配电自动化五种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基于农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模式分析 | 第37-44页 |
·配电自动化系统试点工程 | 第37-38页 |
·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工程 | 第38-43页 |
·系统设计原则与设计依据 | 第38页 |
·系统结构 | 第38-39页 |
·通信网络 | 第39页 |
·主站设备 | 第39-40页 |
·配电载波网关 | 第40-41页 |
·柱上开关监控终端 | 第41页 |
·变压器监控终端 | 第41-42页 |
·系统功能 | 第42-43页 |
·系统性能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山东农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模式分析 | 第44-48页 |
·山东农网实施配电自动化的基本技术条件 | 第44页 |
·山东农网配电自动化控制方式 | 第44-46页 |
·传统重合器的本地控制方式 | 第44-45页 |
·智能化重合器实现馈线自动化方式 | 第45-46页 |
·集中智能控制方式 | 第46页 |
·山东农网配电自动化建设的总体原则分析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