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1 导言 | 第11-14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关于区位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15页 |
| ·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关于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页 |
|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 第19-32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 第19-21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 第21-23页 |
| ·经济观点的涵义 | 第22页 |
| ·环境容量观点的涵义 | 第22页 |
| ·空间尺度观点的涵义 | 第22页 |
| ·动态观点的涵义 | 第22-23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23-24页 |
| ·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24-25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特征 | 第25-27页 |
| ·区域性特征 | 第25页 |
| ·区位性特征 | 第25-26页 |
| ·整体性特征 | 第26页 |
| ·层次性特征 | 第26页 |
| ·动态性特征 | 第26-27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 第27-32页 |
| ·人地关系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27-28页 |
| ·城市规模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28页 |
| ·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28-29页 |
| ·土地用途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29-30页 |
| ·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30页 |
| ·制度、政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30-31页 |
| ·技术变迁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第31-32页 |
|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32-35页 |
| ·地租地价理论 | 第32-33页 |
| ·地租理论 | 第32页 |
| ·地价理论 | 第32-33页 |
| ·土地区位理论 | 第33-34页 |
|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34-35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5页 |
| 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 第35-46页 |
| ·评价原则 | 第36-37页 |
| ·综合性原则 | 第36页 |
| ·区域性原则 | 第36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6-37页 |
| ·动态导向性原则 | 第37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7页 |
| ·评价程序 | 第37-3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8-42页 |
| ·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层A | 第39页 |
| ·土地集约利用的准则层B | 第39-41页 |
| ·土地集约利用的元素层C | 第41-42页 |
| ·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 | 第42-43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3-44页 |
| ·评价指标标准选择方法 | 第44-46页 |
| ·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 | 第45页 |
| ·城市现代化标准 | 第45页 |
| ·理想值 | 第45页 |
| ·专家认同的标准 | 第45-46页 |
| ·国内同类城市指标最高值或平均值 | 第46页 |
| 6 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证评价 | 第46-58页 |
| ·河南省概况 | 第46-48页 |
| ·地理位置及人口 | 第46页 |
| ·交通条件 | 第46-47页 |
| ·自然环境 | 第47页 |
| ·社会经济 | 第47-48页 |
|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 第48页 |
| ·评价对象的确定 | 第48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50页 |
| ·评价指标标准的确定 | 第50页 |
| ·综合评价分值的计算 | 第50-52页 |
| ·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52-54页 |
| ·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内部潜力巨大 | 第52-53页 |
| ·土地投入产出偏低是影响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突出因素 | 第53页 |
| ·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 第53-54页 |
| ·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 第54-58页 |
| ·加大城市建成区土地监察力度,盘活市区内闲置土地 | 第54-55页 |
| ·实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置换产业用地,提高低效用地利用效率 | 第55页 |
| ·科学编制各项城市用地规划标准,提高新增城市用地利用效率 | 第55-56页 |
| ·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合理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 第56页 |
| ·做好“两个规划”,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依据 | 第56-57页 |
| ·健全土地利用监管和反馈机制 | 第57-58页 |
| 7 结语 | 第58-61页 |
| ·主要观点 | 第58-59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59页 |
|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