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

致谢第1-10页
摘要第10-12页
第一章 研究综述第12-24页
   ·恢复生态学研究综述第12-15页
   ·群落演替研究进展第15-16页
   ·恢复过程的生态学研究不断深入第16-21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成为研究热点第21-22页
   ·生态恢复评价成为新研究重点第22-24页
第二章 引言第24-26页
   ·研究区的典型性和重要性第2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6页
第三章 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第26-28页
   ·研究目标第26页
   ·研究内容第26页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6页
   ·技术路线第26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6-28页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第28-30页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第28页
   ·气候和土壤第28页
   ·植被概况第28-29页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生境特点第29-30页
第五章 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分析第30-42页
   ·研究区生态退化类型第30-31页
   ·生态系统退化特点第31页
   ·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因素分析第31-41页
     ·社会经济因素第31-33页
     ·环境因素变化分析第33-41页
   ·小结第41-42页
第六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理变化第42-66页
   ·土壤物理变化特征第42-55页
     ·研究方法第42-43页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第43-46页
     ·植被类型对土壤机械组成影响第46-50页
     ·植被恢复对土壤渗透能力影响第50-51页
     ·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恢复特征第51-53页
     ·小结第53-55页
   ·植被恢复过程中小气候效应第55-66页
     ·研究方法第55-56页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内气温变化特征第56-58页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内相对湿度变化特征第58-60页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内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第60-62页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内太阳辐射日变化第62-63页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小气候因子之间相关分析第63-64页
     ·小结第64页
     ·讨论第64-66页
第七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第66-80页
   ·土壤化学变化特征第66-72页
     ·研究方法第66页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质变化第66-67页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氮变化第67页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磷变化第67-68页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钾变化第68页
     ·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氮、磷、钾变化第68-69页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CEC和pH变化第69页
     ·土壤性质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第69-70页
     ·小结第70-72页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光能利用效率比较第72-73页
   ·典型植物 N素回收效率分析第73-80页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成熟绿叶中的N素含量第74页
     ·枯叶中的N素含量第74-75页
     ·典型物种的NRE分布规律第75-77页
     ·土壤因子对植物叶片N含量和NRE的影响第77页
     ·生物量与叶片N含量和NRE的关系第77-78页
     ·结论与讨论第78-80页
第八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生物变化第80-129页
   ·不同恢复阶段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第80-96页
     ·多样性研究方法第80-81页
     ·研究区群落类型分析第81-82页
     ·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第82-84页
     ·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第84-86页
     ·地形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86-88页
     ·典型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第88-93页
       ·典型乔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第88-89页
       ·典型灌木群落多样性动态分析第89-91页
       ·典型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分析第91-93页
     ·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第93-94页
     ·小结与讨论第94-96页
   ·典型植物光合特征分析第96-105页
     ·研究方法第96-97页
     ·结果分析第97-105页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生物量研究第105-113页
     ·研究方法第105-106页
     ·结果与分析第106-113页
       ·乔木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第106-108页
       ·乔木各器官生物量回归分析第108-109页
       ·灌木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第109-110页
       ·草本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第110页
       ·不同乔木树种各器官生物量总量分配第110-111页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生物量比较第111页
       ·小结第111-113页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凋落物及分解特征第113-122页
     ·研究方法第113-114页
     ·凋落物动态分析第114-118页
     ·凋落物分解动态第118-120页
     ·植被恢复对凋落贮量和持水量影响第120-121页
     ·结论第121-122页
   ·植被恢复过程中碳贮量特征第122-129页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碳库第122-126页
       ·研究方法第122-123页
       ·土壤总有机碳库第123-124页
       ·活性有机碳库第124-125页
       ·碳密度第125-126页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碳贮量特征第126-129页
       ·研究方法第126页
       ·结果分析第126-129页
第九章 群落植被恢复过程分析与评价第129-150页
   ·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特征第129-132页
     ·一般演替特征分析第129页
     ·植被演替动态分析第129-132页
   ·植被恢复时间估算第132-140页
     ·草本群落演替时间估算第132-133页
     ·灌木群落演替时间估算第133-134页
     ·乔木群落演替时间估算第134-140页
   ·植被恢复阶段划分第140-144页
     ·研究方法第140-141页
     ·结果与分析第141-144页
   ·自然恢复评价第144-149页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44页
     ·评价指标筛选第144-145页
     ·评价方法及结果分析第145-149页
   ·小结第149-150页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第150-154页
   ·结论第150-152页
   ·讨论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1页
英文摘要第161-165页
附录第165-170页
 附录一: 研究区位置及地形地貌图第165-167页
 附录二: 本研究野外调查植物名录第167-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体结构类型的超声波判识理论与方法研究
下一篇:Web应用服务器并发计算环境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