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吸附脱硫吸附剂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及脱硫必要性 | 第11-13页 |
·柴油中硫的形态 | 第11-12页 |
·柴油脱硫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吸附脱硫法 | 第13-15页 |
·国内外吸附脱硫技术 | 第13-14页 |
·活性炭吸附脱硫技术 | 第14-15页 |
·活性炭再生技术 | 第15-22页 |
·热再生法 | 第16-17页 |
·氧化再生法 | 第17-18页 |
·化学药品再生法 | 第18页 |
·生物再生法 | 第18-19页 |
·超临界流体再生法 | 第19页 |
·临界或亚临界液态水脱附再生法 | 第19-20页 |
·光催化再生法 | 第20页 |
·微波辐照再生法 | 第20页 |
·超声波再生法 | 第20页 |
·其它再生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原料 | 第22-23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样品制备 | 第23-24页 |
·吸附剂制备 | 第23页 |
·活性炭改性 | 第23-24页 |
·DBT 模型物配制 | 第24页 |
·吸附方法 | 第24页 |
·活性炭再生方法 | 第24-25页 |
·高温氮气再生 | 第24页 |
·有机溶剂再生 | 第24页 |
·水蒸气活化再生 | 第24-25页 |
·硫含量分析方法 | 第25页 |
·活性炭表面酸性含氧基团测定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6-44页 |
·FCC 柴油及模型物硫含量测定 | 第26页 |
·静态吸附工艺条件确定 | 第26-27页 |
·静态吸附时间对吸附剂脱硫效果影响 | 第26-27页 |
·静态吸附剂油比对吸附剂脱硫效果影响 | 第27页 |
·吸附剂基质选择 | 第27-31页 |
·活化条件对活性炭脱硫效果影响 | 第28页 |
·不同吸附剂基质脱硫效果比较 | 第28-29页 |
·不同基质静态吸附轻烃DBT 模型物的脱硫效果 | 第29-30页 |
·活性炭动态吸附轻烃DBT 模型物效果 | 第30-31页 |
·活性炭改性 | 第31-37页 |
·金属离子改性活性炭 | 第31-33页 |
·糠醛、糠醇改性活性炭 | 第33-34页 |
·浓硫酸、浓硝酸氧化改性活性炭 | 第34-35页 |
·活性炭复合改性 | 第35-37页 |
·不同方法改性的活性炭脱硫效果比较 | 第37页 |
·模型物溶剂对吸附剂吸附性能影响 | 第37-38页 |
·芳烃对吸附剂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温度对吸附剂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39页 |
·吸附剂再生 | 第39-44页 |
·高温氮气再生 | 第39-40页 |
·有机溶剂再生 | 第40-41页 |
·水蒸气再生 | 第41-43页 |
·不同再生方法效果比较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详细摘要 | 第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