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武汉市中心城区二维绿量测算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 ·绿地的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 ·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绿地资源调查 | 第12页 |
| ·绿地生态补偿能力分析 | 第12-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2 GIS及相关技术在城市绿地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 ·GIS的发展概述 | 第15页 |
| ·RS在绿地调查研究中的特点 | 第15-16页 |
| ·RS和GIS在城市绿地效益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 ·城市绿地信息调查 | 第16页 |
| ·城市三维绿量测算 | 第16-17页 |
|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 | 第17页 |
|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 | 第17-18页 |
| ·景观可达性的研究 | 第18页 |
| ·城市园林植物生态质量监测 | 第18页 |
| ·绿地遥感调查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18-19页 |
| ·城市绿地的特点 | 第18页 |
| ·遥感像片的选择 | 第18-19页 |
| ·遥感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 | 第19页 |
| 3 绿地信息提取 | 第19-30页 |
| ·ERDAS IMAGINE概述 | 第19-21页 |
| ·简介 | 第19-20页 |
| ·ERDAS的特点与应用 | 第20-21页 |
| ·GIS的紧密结合 | 第20页 |
| ·几何纠正工具方便 | 第20页 |
| ·海量影像数据处理 | 第20页 |
| ·地图投影系统完善 | 第20页 |
| ·分类方法先进 | 第20页 |
| ·完善的高光谱影像处理能力 | 第20页 |
| ·系统的子象元分类器 | 第20-21页 |
| ·三维可视化分析工具 | 第21页 |
| ·系统基础上的扩展模块 | 第21页 |
| ·遥感影像处理步骤 | 第21-23页 |
| ·图像预处理 | 第21-22页 |
| ·图像拼接处理 | 第22页 |
| ·图像分类 | 第22-23页 |
| ·武汉市绿地信息提取 | 第23-30页 |
| ·研究区域概述 | 第23-24页 |
| ·总体思路 | 第24-25页 |
| ·航片预处理 | 第25页 |
| ·监督分类 | 第25-28页 |
| ·定义分类模板 | 第25-26页 |
| ·评价分类模板 | 第26-28页 |
| ·执行监督分类 | 第28-29页 |
| ·分类结果检验 | 第29页 |
| ·分类后处理 | 第29-30页 |
| 4 武汉市中心城区绿地分析 | 第30-54页 |
| ·绿当量的提出 | 第30-31页 |
| ·绿化现状GIS立体模型 | 第31-34页 |
| ·行政区域绿量分析 | 第34-43页 |
| ·江岸区 | 第35-36页 |
| ·江汉区 | 第36-37页 |
| ·硚口区 | 第37-38页 |
| ·汉阳区 | 第38-39页 |
| ·武昌区 | 第39-41页 |
| ·青山区 | 第41-42页 |
| ·洪山区 | 第42-43页 |
| ·绿化现状与人口的关系 | 第43-52页 |
| ·总体概述 | 第43-44页 |
| ·绿地现状与各区人口的关系 | 第44-45页 |
| ·各区居住组团绿地分析 | 第45-52页 |
| ·江岸区 | 第46-47页 |
| ·江汉区 | 第47页 |
| ·硚口区 | 第47-48页 |
| ·青山区 | 第48-49页 |
| ·武昌区 | 第49-50页 |
| ·洪山区 | 第50-51页 |
| ·汉阳区 | 第51-52页 |
| ·用地类型的绿地现状 | 第52-54页 |
| ·总体概述 | 第52-53页 |
| ·行政区用地类型绿地现状 | 第53-54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 ·绿地现状讨论 | 第54-55页 |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表 缩写字母表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