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后现代范式与特征 | 第7-15页 |
一、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第7-8页 |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8-10页 |
(一) 反表象主义 | 第8-9页 |
(二) 反基础主义 | 第9页 |
(三) 反本质主义 | 第9-10页 |
三、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和评价 | 第10-15页 |
(一) 与现代主义强调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相反,后现代主义主张寻求差异性和多样性,倡导和推崇多元论 | 第10-11页 |
(二)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倡导创造性 | 第11-12页 |
(三) 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后现代主义启发性的另一个表现 | 第12-13页 |
(四) 整体性和生态性是后现代主义有一个值得称道的重要思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后现代课程观和后现代课程目标 | 第15-23页 |
一、后现代课程观 | 第15-18页 |
(一)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概述 | 第15页 |
(二) 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15-18页 |
二、后现代课程目标概述 | 第18-23页 |
(一) 后现代课程目的观 | 第18-19页 |
(二) 后现代课程目标的特征 | 第19-23页 |
第三章 我国体育课程目标发展现状及价值取向 | 第23-31页 |
一、我国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现状 | 第23-26页 |
二、我国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 第26-28页 |
三、新世纪课程目标:向后现代教育转变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后现代课程理念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 第31-35页 |
一、讨论后现代视野下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需要理清的问题 | 第31-32页 |
(一) 后现代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第31页 |
(二) 后现代教育与主体教育的关系 | 第31页 |
(三)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与后现代课程的差距 | 第31-32页 |
二、体育课程目标的表现性取向 | 第32-33页 |
(一) 表现性目标导致的结果是开放的 | 第32-33页 |
(二) 从学生本位角度出发,表现性取向反应出人文主义的追求 | 第33页 |
三、体育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取向 | 第33-35页 |
(一) 生成性取向使师生关系由教师主导转向师生相互作用 | 第34页 |
(二) 生成性取向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本身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中文摘要 | 第39-40页 |
英文摘要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