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对比研究法 | 第18页 |
·参与式调查研究法 | 第18页 |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2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 | 第20-29页 |
·产权理论基本内容 | 第20-23页 |
·产权的内涵 | 第20页 |
·产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2页 |
·产权的主要功能 | 第22-23页 |
·林权理论基本内容 | 第23-25页 |
·林权的定义与特征 | 第23-24页 |
·林权的要素 | 第24-25页 |
·林权的主要功能 | 第25页 |
·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制度变迁的内涵 | 第25页 |
·制度变迁的类型 | 第25-26页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第26-27页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 | 第26页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26-27页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27-29页 |
·财产权利与经济效率 | 第27-28页 |
·公共产权与私人产权 | 第28页 |
·财产规制与责任规制 | 第28-29页 |
3 国外私有林权制度分析与借鉴 | 第29-39页 |
·国外私有林权制度 | 第29-35页 |
·日本 | 第29-31页 |
·瑞典 | 第31-35页 |
·新西兰 | 第35页 |
·经验与借鉴 | 第35-39页 |
4 山东省林权制度历史沿革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 第39-46页 |
·山东省林权制度历史沿革 | 第39-40页 |
·土改时期(1949-1953) | 第39页 |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8) | 第39页 |
·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78) | 第39页 |
·改革开放时期的林权改革探索(1981-2009) | 第39-40页 |
·深化林权改革时期(2009-至今) | 第40页 |
·林改的总体进程 | 第40页 |
·林改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林改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 第41-42页 |
·林改的主要措施 | 第42页 |
·案例点实施情况 | 第42-44页 |
·案例点简介及改革背景 | 第42-43页 |
·案例村改革的主要措施 | 第43-44页 |
·改革的主要成效 | 第44-46页 |
·产权得以明晰,林地面积总体上有所增加 | 第44页 |
·林改后农民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 第44页 |
·促进了林业生产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44-45页 |
·提高了林业执法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 | 第45-46页 |
5 山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46-50页 |
·林改宣传落实不到位 | 第46页 |
·各地区改革进展不平衡 | 第46-47页 |
·防护林、生态林问题较为突出 | 第47页 |
·林地、林权流转机制尚不规范 | 第47-48页 |
·林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 第48页 |
·历史遗留问题给确权发证带来困难 | 第48页 |
·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 | 第48-49页 |
·林业融资困难 | 第49页 |
·森林保险发展缓慢 | 第49-50页 |
6 深化山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50-58页 |
·妥善处理林改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第50-53页 |
·引进激励机制以调动林改主体的积极性 | 第50-51页 |
·建立生态公益林管理新机制 | 第51页 |
·统一林地承包合同期限 | 第51-52页 |
·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依法确权发证 | 第52-53页 |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流转机制 | 第53-54页 |
·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 | 第53页 |
·搭建信息平台并完善流转机制 | 第53-54页 |
·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机制 | 第54-55页 |
·管控公益林,搞活商品林 | 第54-55页 |
·简化程序,加强监督 | 第55页 |
·着力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 | 第55-56页 |
·建构森林保险体系 | 第56-58页 |
·建立森林保险体系的切入点 | 第56-57页 |
·积极稳定的进行森林保险试点 | 第57-58页 |
7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