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发展历史和技术特点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主要研究工作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 2 简易制导航空火箭总体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 第14-21页 |
| ·概述 | 第14页 |
| ·战术技术要求 | 第14页 |
| ·制导航空火箭总体方案 | 第14-18页 |
| ·武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 ·系统各组成部分方案 | 第15-18页 |
| ·观瞄照射装置 | 第15页 |
| ·发射控制系统 | 第15页 |
| ·制导航空火箭弹 | 第15-17页 |
| ·弹体结构及气动布局 | 第17-18页 |
| ·主要部件方案 | 第18页 |
| ·制导规律的确定 | 第18-20页 |
| ·实现低成本精确杀伤的技术途径 | 第20-21页 |
| 3 火箭飞行控制与弹道 | 第21-28页 |
| ·火箭飞行控制原理 | 第21页 |
| ·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第21-24页 |
| ·典型弹道曲线 | 第24-25页 |
| ·数字仿真计算 | 第25-28页 |
| ·计算条件及结果 | 第25页 |
| ·末段寻的启控条件的分析 | 第25-26页 |
| ·误差源估计 | 第26-28页 |
| 4 费用效能分析 | 第28-39页 |
| ·毁伤概率 | 第28-29页 |
| ·单发制导火箭攻击单个目标时的毁伤概率计算 | 第29-34页 |
| ·单发命中概率计算 | 第29-33页 |
| ·目标易损性和杀伤目标的条件概率 | 第33-34页 |
| ·毁伤概率计算 | 第34页 |
| ·每一毁伤的费用计算 | 第34-35页 |
| ·计算流程 | 第35页 |
| ·计算条件及基本假设 | 第35-36页 |
| ·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 ·单发射击毁伤概率 | 第36页 |
| ·达到期望的毁伤概率所需要发射的火箭数量 | 第36-37页 |
| ·每一毁伤费用 | 第37-38页 |
| ·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5 简易制导航空火箭滚转规律的设计 | 第39-43页 |
| ·弹体滚转与不滚转的体制选择 | 第39-40页 |
| ·弹体结构中影响转速规律的主要因素 | 第40-41页 |
| ·控制转速的方案 | 第41-43页 |
| 6 系统闭环半实物仿真研究 | 第43-51页 |
| ·某型激光半主动捷联寻的制导火箭仿真工作原理 | 第43-45页 |
| ·系统闭环半实物仿真试验研究 | 第45-50页 |
| ·试验内容 | 第45页 |
| ·典型试验曲线 | 第45-49页 |
| ·离轴角条件 | 第49-50页 |
| ·数据统计 | 第50页 |
| ·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50-51页 |
| 7 制导火箭实现高精度制导的方案 | 第51-57页 |
| ·方案一:基于捷联导引头+惯性测量组件的制导火箭方案 | 第51-54页 |
| ·概述 | 第51页 |
| ·分系统主要方案 | 第51-52页 |
| ·激光捷联导引头+IMU制导体制 | 第52-53页 |
| ·技术方案特点 | 第53-54页 |
| ·方案二:基于风标导引头的制导火箭方案 | 第54-57页 |
| ·概述 | 第54页 |
| ·风标导引头制导体制 | 第54-55页 |
| ·风标头失调角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技术方案特点 | 第56-57页 |
| 8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