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从Momo(影像)群体发展现状看 | 第9页 |
| ·从产品设计发展趋势看 | 第9-10页 |
| ·从设计哲学兴起看 | 第10-11页 |
| ·从社会文化发展视角看 | 第11页 |
| ·从消费者需求导向看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Momo影像文化群体设计之理性分析 | 第14-20页 |
| ·文化与设计的渊源 | 第14-17页 |
| ·名词解释 | 第14页 |
| 何谓文化 | 第14页 |
| 何谓设计文化 | 第14页 |
| ·文化与设计文化的互动 | 第14-15页 |
| ·历史上文化与设计的渊源 | 第15-17页 |
| 设计史上对设计之精神层面的关注 | 第15页 |
| 设计对特定时期文化观念的反映 | 第15-17页 |
| ·潮流文化与设计 | 第17-18页 |
| ·潮流文化的概念与界定 | 第17页 |
| ·潮流文化群体的发展与风格化设计的对应兴起 | 第17页 |
| ·风格化设计与文化品位 | 第17-18页 |
| ·针对Momo影像文化群体的数码摄像产品设计的可行性 | 第18-20页 |
| ·作为消费者的Momo影像文化群体的需求 | 第18页 |
| ·市场细分化的需求 | 第18-19页 |
| ·数码摄像产品的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亚文化群体与其设计需求导向对比分析 | 第20-29页 |
| ·80后及其消费观念 | 第20-22页 |
| ·80后现象 | 第20-21页 |
| ·80后消费观念 | 第21-22页 |
| ·街头文化及其与设计的互动 | 第22-25页 |
| ·街头文化 | 第22-23页 |
| ·街头文化与设计的互动 | 第23-25页 |
| ·恶搞文化及其群体价值观 | 第25-26页 |
| ·恶搞文化的发展现状 | 第25页 |
| ·恶搞成为当下网络文化一大流行 | 第25-26页 |
| ·恶搞群体的价值观念 | 第26页 |
| ·DV文化及其设计需求 | 第26-27页 |
| ·DV文化兴起 | 第26-27页 |
| ·DV一族的设计需求 | 第27页 |
| ·社会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和需求导向 | 第27-29页 |
| ·何谓亚文化 | 第27页 |
| ·研究概念界定 | 第27页 |
| ·亚文化群体的存在形式 | 第27-28页 |
| ·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 | 第28页 |
| ·亚文化群体的需求导向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Momo影像文化群体分析与设计思路整合 | 第29-37页 |
| ·影像文化发展简述 | 第29页 |
| ·Momo影像群体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 ·Momo名词解说 | 第29-30页 |
| ·Momo影像群体的特征——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 | 第30页 |
| ·Momo影像群体分析 | 第30-35页 |
| ·群体构成 | 第30-31页 |
| ·生活方式分析 | 第31-32页 |
| ·意识形态分析 | 第32-34页 |
| ·消费心理分析 | 第34-35页 |
| ·Momo影像文化群体设计思路整合 | 第35-37页 |
| ·Momo深层消费需求 | 第35页 |
| ·Momo设计需求 | 第35-36页 |
| ·Momo特质数码产品分析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Momo影像群体数码摄像产品设计方法与原则 | 第37-41页 |
| ·注重群体审美心理分析 | 第37-38页 |
| ·关于品位 | 第37页 |
| ·关于文化认同(文化与个性突显) | 第37-38页 |
| ·Momo影像群体数码摄像产品设计的方法细化 | 第38-40页 |
| ·文化符码的抓取运用 | 第38页 |
| ·"形象具体化"的研究方法及设计应用 | 第38-39页 |
| ·产品重心从“工具性”向“交流性”转移 | 第39-40页 |
| 人机交流 | 第39页 |
| 注重人机界面 | 第39页 |
| 建造交流 | 第39页 |
| 易用性 | 第39-40页 |
| 细节塑造体现品位 | 第40页 |
| 多种感觉语言的塑造 | 第40页 |
| 增加周边的兼容与拓展可能性 | 第40页 |
| ·坚持设计的道德原则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