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1.烟粉虱抗药性的发生概况 | 第11-15页 |
·烟粉虱对有机氮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1-12页 |
·烟粉虱对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2-13页 |
·烟粉虱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抗性 | 第13-14页 |
·烟粉虱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4-15页 |
2.烟粉虱抗药性生理生化机制 | 第15-26页 |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 第15页 |
·代谢抗性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多功能氧化酶系(MFOs) | 第15-17页 |
·酯酶 | 第17-19页 |
·羧酸酯酶的基因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酯酶在害虫抗药性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酯酶基因扩增 | 第18页 |
·酯酶基因的突变 | 第18-19页 |
·烟粉虱抗性与酯酶的关系 | 第19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 | 第19-20页 |
·杀虫剂靶标与抗药性的关系 | 第20-26页 |
·乙酰胆碱酯酶 | 第20-24页 |
·AChE结构 | 第21-23页 |
·变构AChE动力学参数变化 | 第23-24页 |
·钠离子通道 | 第24-25页 |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 第25页 |
·γ-氨基丁酸门控氯离子通道 | 第25-26页 |
3.烟粉虱的抗性治理对策 | 第26-29页 |
·农业防治 | 第26页 |
·物理防治 | 第26-27页 |
·生物防治 | 第27页 |
·化学防治 | 第27-29页 |
4.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烟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筛选 | 第30-3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供试昆虫 | 第30页 |
·试虫饲养方法 | 第30-31页 |
·供试药剂 | 第31页 |
·生物测定方法—琼脂保湿浸叶法 | 第31页 |
·培养皿的准备 | 第31页 |
·琼脂胶的制备与选择 | 第31页 |
·CO_2麻醉法麻醉时间确定 | 第31页 |
·生物测定方法 | 第31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不同浓度琼脂保湿效果 | 第32页 |
·CO_2麻醉法转移成虫结果 | 第32页 |
·烟粉虱对毒死蜱抗性的室内筛选结果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不同地区烟粉虱对几种杀虫剂相对抗药性测定 | 第35-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供试虫源及饲养 | 第35-36页 |
·供试药剂 | 第36页 |
·毒力测定方法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不同药剂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比较 | 第36-37页 |
·不同烟粉虱地理种群对同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 | 第37-3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氟虫腈与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39-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供试药剂 | 第39-40页 |
·供试昆虫 | 第40页 |
·毒力测定方法 | 第40页 |
·单剂毒力测定方法 | 第40页 |
·混配制剂的共毒系数测定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烟粉虱对毒死蜱抗性的生化机制研究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供试虫源 | 第43-44页 |
·饲养方法 | 第44页 |
·供试药剂 | 第44页 |
·所用仪器 | 第44页 |
·毒力测定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 第44页 |
·离体酶活性测定 | 第44-47页 |
·酶液制备 | 第45页 |
·酯酶、乙酰胆碱酯酶酶液制备 | 第45页 |
·多功能氧化酶酶液制备 | 第45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酶液制备 | 第45页 |
·醋酶活性测定 | 第45页 |
·多功能氧化酶的O-脱甲基活力(PNOD)测定 | 第45-46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测定 | 第46页 |
·乙酰胆碱酯酶的动力学参数和抑制中浓度(150)测定 | 第46页 |
·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测定 | 第46页 |
·抑制中浓度(150)的测定 | 第46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增效剂增效作用测定 | 第47页 |
·不同种群解毒酶系活性测定比较 | 第47-48页 |
·乙酰胆碱酯酶动力学参数及敏感性的测定 | 第48-49页 |
3.讨论 | 第49-51页 |
全文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