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敲模式原子力显微镜微悬臂—探针动力学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原子力显微术的历史 | 第8-12页 |
·从光学显微镜到扫描电镜 | 第8页 |
·从扫描电镜到扫描隧道显微镜 | 第8-10页 |
·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到原子力显微镜 | 第10-11页 |
·在STM和AFM基础上发展的扫描探针显微镜家族 | 第11-12页 |
·原子力显微术的现状 | 第12-15页 |
·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商业化应用 | 第12-13页 |
·扫描探针显微镜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13-15页 |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原子力显微镜 | 第17-32页 |
·原子力作用机制 | 第17-21页 |
·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 第22-27页 |
·接触模式(Contact Mode) | 第22-23页 |
·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 | 第23-25页 |
·轻敲模式(Tapping Mode) | 第25-27页 |
·AFM微悬臂-探针及其偏转量的检测方法 | 第27-32页 |
·AFM微悬臂及探针的性能 | 第27-29页 |
·微悬臂偏转量的检测方法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分布参数弯曲梁 | 第32-41页 |
·分布参数弯曲梁(欧拉-伯努利梁)的横向振动方程 | 第32-34页 |
·弯曲梁(欧拉-伯努利梁)的自振频率及振型 | 第34-38页 |
·固有振型的正交性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微悬臂动力学研究 | 第41-68页 |
·Hamaker微观连续介质理论 | 第41页 |
·微悬臂-探针振动模型 | 第41-42页 |
·微悬臂-探针振动方程 | 第42-49页 |
·微悬臂-探针的高阶模态响应 | 第43-47页 |
·微悬臂-探针的一阶模态响应 | 第47-49页 |
·微悬臂-探针振动方程数值求解 | 第49-68页 |
·微悬臂-探针的高阶模态响应数值求解 | 第49-59页 |
·微悬臂-探针的高阶模态响应数值求解 | 第59-68页 |
第五章 探针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相互作用力 | 第68-78页 |
·范德华力的量化 | 第68-70页 |
·针尖与样品接触模型的选择 | 第70-72页 |
·针尖与样品间作用力模型 | 第72-73页 |
·针尖与样品间接触与分离的条件 | 第73页 |
·针尖与样品间作用力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页 |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