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植物造景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植物造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概述 | 第10-22页 |
·植物造景概念及意义 | 第10页 |
·植物造景概念 | 第10页 |
·植物造景意义 | 第10页 |
·植物的观赏特性和基本功能 | 第10-13页 |
·植物观赏特性 | 第10-11页 |
·植物基本功能 | 第11-13页 |
·传统植物造景的发展概述及特色 | 第13-19页 |
·传统植物造景发展概述 | 第13-16页 |
·传统植物造景的特色 | 第16-19页 |
·现代植物造景发展概述及特色 | 第19-22页 |
·现代植物造景发展概述 | 第19页 |
·现代植物造景的特色 | 第19-22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3 影响植物生长的生态因子分析 | 第23-36页 |
·临港新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 第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气候 | 第23页 |
·水资源 | 第23页 |
·土壤特征 | 第23页 |
·植物资源 | 第23页 |
·影响植物生长生态因子的分析 | 第23-31页 |
·温度 | 第24-25页 |
·光照 | 第25页 |
·水分 | 第25-26页 |
·土壤 | 第26-29页 |
·大气 | 第29-30页 |
·生物因子 | 第30-31页 |
·植物品种的选择 | 第31-36页 |
4 临港新城文化要素分析 | 第36-38页 |
·开放文化 | 第36页 |
·地区文化 | 第36-37页 |
·现代城市文化 | 第37-38页 |
5 临港新城绿地系统规简介 | 第38-41页 |
·公园及公共绿地布局 | 第39页 |
·玉镯公园 | 第39页 |
·玉环公园 | 第39页 |
·玉坠公园 | 第39页 |
·防护绿地 | 第39-40页 |
·沿海防护林 | 第39页 |
·交通干道隔离绿带 | 第39页 |
·河道防护绿带 | 第39页 |
·城市高压走廊 | 第39-40页 |
·附属绿地 | 第40-41页 |
6 临港新城植物造景研究 | 第41-55页 |
·指导思想 | 第41-42页 |
·适地适树与改地适树相结合 | 第41页 |
·融合区域文化 | 第41页 |
·设计结合自然 | 第41页 |
·生态效应与景观功能相结合 | 第41-42页 |
·植物配置设计 | 第42-43页 |
·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 | 第42页 |
·突显植物功能,营造参与空间 | 第42页 |
·展示滨海开放城市形象 | 第42页 |
·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 | 第42-43页 |
·注重生态群落效应 | 第43页 |
·公共绿地植物造景 | 第43-45页 |
·海滨型文化公园 | 第43页 |
·城区主题公园 | 第43-44页 |
·文化中心休闲绿地 | 第44页 |
·商业中心休闲绿地 | 第44-45页 |
·防护林绿地 | 第45-48页 |
·海塘防护林造景特色 | 第45页 |
·通透型防护林造景 | 第45-48页 |
·道路绿地 | 第48-51页 |
·道路绿地造景设计要点 | 第48-50页 |
·快速干道绿化 | 第50-51页 |
·单位附属绿地 | 第51-55页 |
·植物造景设计要点 | 第51-52页 |
·居住区主要造景模式 | 第52-55页 |
7 植物配置设计的体会 | 第55-56页 |
·合理控制乔灌木比例 | 第55页 |
·水生、湿生植物应用较少,滨水植物略显单调 | 第55页 |
·植物品种不够丰富,植物造景效果较为单一 | 第55-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