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对于古城的保护性景观营造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 第15页 |
·通过研究具有典型地方特色多样化的水景观,对于现代城市的特色景观营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第15-16页 |
·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在水域景观营造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第16页 |
·通过对扬州水域景观营造的研究,期望对今后在人文景观塑造方面有所帮助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现场实地调研方法 | 第17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7页 |
·系统归纳方法 | 第17-18页 |
·实践参与方法 | 第18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城市滨水区 | 第19页 |
·城市滨水区范围的界定 | 第19页 |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 第19-20页 |
·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市与水文化 | 第20-21页 |
·历史文化名城 | 第20页 |
·山水城市 | 第20页 |
·水文化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溯源 | 第21-23页 |
·“城市意象”理论 | 第21页 |
·“生态化滨水区”理论 | 第21-22页 |
·“公众参与”与“共享性”理念 | 第22页 |
·“多目标兼顾”与“文脉延续”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 第23-26页 |
·滨水景观设计的主要议题 | 第23页 |
·滨水景观生态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 第23-24页 |
·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的途径 | 第24-26页 |
·生态适应性设计途径 | 第25页 |
·生态保护性设计途径 | 第25页 |
·生态补偿性设计途径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滨水景观设计的特色表达 | 第26-29页 |
·特色表达之一——地方景观要素的使用和地域风格的表现 | 第26-27页 |
·乡土植物的运用 | 第26页 |
·乡土材料的使用 | 第26-27页 |
·地域特色景观标志与小品的运用 | 第27页 |
·突出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 | 第27页 |
·特色表达之二——具有传统意义的历史地段或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 | 第27-28页 |
·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 第27-28页 |
·滨水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利用 | 第28页 |
·特色表达之三——营造良好的“视线走廊”,控制滨水天际线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水文化与滨水景观 | 第29-33页 |
·水文化概述 | 第29页 |
·水文化定义 | 第29页 |
·水文化提出的背景 | 第29页 |
·水文化研究的意义 | 第29页 |
·水文化的特征 | 第29-30页 |
·水文化与人类文明一脉相承 | 第29-30页 |
·水文化内涵不断变化 | 第30页 |
·水文化外延不断扩大 | 第30页 |
·水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 第30页 |
·滨水景观的水文化表达 | 第30-33页 |
·水文化的层次表达 | 第30-31页 |
·水文化的表达方式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发展与建设实例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国外历史名城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发展与建设实例 | 第33-36页 |
·国外历史名城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发展与实践 | 第33-34页 |
·实例分析——汉城清溪川城市滨水景观恢复工程 | 第34-36页 |
·清溪川景观工程概况 | 第34-35页 |
·清溪川滨水景观内容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国内历史文化名城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发展与建设实例 | 第36-39页 |
·国内滨水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 第36-37页 |
·实例分析——桂林“两江四湖”滨水景区建设 | 第37-39页 |
·建设背景 | 第37页 |
·两江四湖滨水景区建设内容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扬州古城历史沿革与滨水景观的历史特色 | 第40-47页 |
第一节 扬州古城建设发展的历史概况 | 第40-43页 |
·扬州古城格局的起源——邗沟与邗城 | 第40-41页 |
·扬州古城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扬州古城区滨水景观的历史特色 | 第43-47页 |
·文物古迹特色 | 第43-44页 |
·自然环境特色 | 第44页 |
·城市格局特色 | 第44-45页 |
·逐水而城、历代叠加的特征 | 第44页 |
·双城街巷体系 | 第44-45页 |
·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 | 第45页 |
·多样化的院落构成 | 第45页 |
·滨水建筑特色 | 第45页 |
·历史特色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扬州城市滨水景观营造的综合分析 | 第47-64页 |
第一节 扬州的水文化与水景观分析 | 第47-52页 |
·扬州水文化的特征 | 第47-49页 |
·水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特征 | 第47-48页 |
·扬州水文化的人文特征 | 第48页 |
·水文化的商业属性特征 | 第48页 |
·水文化的民俗特征 | 第48-49页 |
·水文化的生态特征 | 第49页 |
·扬州水文化的表现形态 | 第49-51页 |
·历史悠长的运河水文化 | 第49-50页 |
·古韵流芳的园林水文化 | 第50页 |
·美轮美奂的建筑文化 | 第50-51页 |
·独领风骚的诗词文化 | 第51页 |
·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 | 第51页 |
·扬州水文化在水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 第51-52页 |
·延续历史文脉,使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第52页 |
·保持滨水景观的方特色,打造个性城市 | 第52页 |
·把握文化的实质,正确配置滨水景观带功能 | 第52页 |
·强化人们对滨水地带的文化认同,使得景观空间有归属感 | 第52页 |
第二节 滨水景观现状的综合分析 | 第52-61页 |
·扬州城市滨水景观类型 | 第53-55页 |
·运河滨水景观 | 第53-54页 |
·古城区河道滨水景观 | 第54页 |
·护城河滨水景观 | 第54页 |
·私家宅园滨水景观 | 第54页 |
·新区河道滨水景观 | 第54页 |
·旅游景区滨水景观 | 第54-55页 |
·滨江景观 | 第55页 |
·重要滨水带景观现状分析 | 第55-57页 |
·大运河景观 | 第55页 |
·漕河风光带 | 第55-56页 |
·瘦西湖风景区 | 第56页 |
·荷花池 | 第56页 |
·二道河风光带 | 第56-57页 |
·小秦淮河 | 第57页 |
·个园 | 第57页 |
·润扬森林公园 | 第57页 |
·滨水带景观营造特点分析 | 第57-59页 |
·滨水景观建设是以滨水地带开发为基础动力的 | 第58页 |
·建立了有效的滨水地带景观视觉保护区 | 第58页 |
·多样化的驳岸处理方式,造就景观的亲水特征 | 第58页 |
·独具特色的滨水标志景观,彰显城市景观特色 | 第58页 |
·滨水景观营造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延续城市文脉 | 第58-59页 |
·现状景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9-61页 |
·部分滨水流域的自然生态功能失调 | 第59页 |
·部分滨水空间景观较为凌乱,历史建筑的外部环境和特色建筑保护不足,地域景观不够突出 | 第59页 |
·部分滨水景观节点不够突出 | 第59-60页 |
·滨水景观营造过程中,局部区域的植物的配置有失妥当 | 第60页 |
·某些新改造的滨水空间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历史背景 | 第60页 |
·在某些己建设的滨水区域,停车场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 第60-61页 |
第三节 扬州滨水景观在整个城市景观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评价 | 第61-64页 |
·城市景观的体系构成 | 第61页 |
·滨水景观在扬州城市景观体系中的地位分析 | 第61-62页 |
·滨水景观是的扬州城市景观体系的构成基础 | 第61-62页 |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态景观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 第62页 |
·滨水空间景观建设在城市空间扩展方面处于关键地位 | 第62页 |
·滨水景观在城市景观体系的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处于决定性地位 | 第62页 |
·滨水景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评价 | 第62-64页 |
·生态性功能 | 第62-63页 |
·人文性功能 | 第63页 |
·亲水性功能 | 第63页 |
·景观性功能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扬州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营造的初步探讨 | 第64-75页 |
第一节 具有扬州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64-66页 |
·建设以生态为先导、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 | 第64页 |
·把握滨水空间尺度,营造亲水空间 | 第64-65页 |
·建立合适的空间尺度 | 第64-65页 |
·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 | 第65页 |
·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 | 第65页 |
·整体把握城市滨水空间,打造滨水景观体系 | 第65-66页 |
·多目标兼顾,营造亲民和谐的滨水景观 | 第66页 |
第二节 具有扬州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目标 | 第66-67页 |
·塑造特色鲜明的扬州滨水空间景观的个性和形象 | 第66页 |
·改善城市环境面貌,营造文化旅游名城 | 第66-67页 |
·满足城市景观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 第67页 |
第三节 扬州城市滨水景观总体布局 | 第67-68页 |
第四节 扬州滨水景观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 第68-75页 |
·滨水景观设计的工作流程 | 第68-69页 |
·目标与范围界定 | 第68页 |
·基地实地勘察与分析研究 | 第68页 |
·设计定位 | 第68-69页 |
·景观格局设计 | 第69页 |
·滨水区项目评价 | 第69页 |
·滨水空间景观要素设计 | 第69-73页 |
·滨水建筑控制 | 第69-70页 |
·滨水地形与断面处理 | 第70-71页 |
·景观小品设计 | 第71-72页 |
·滨水区植物造景 | 第72-73页 |
·滨水景观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设计 | 第73页 |
·滨水景观节点设计 | 第73-75页 |
·桥空间节点 | 第74页 |
·亲水空间节点 | 第74页 |
·滨水标志空间 | 第74-75页 |
第七章 近年来扬州滨水景观的设计实践与问题探讨 | 第75-89页 |
第一节 风景旅游区滨水景观设计实践——宋夹城湿地公园 | 第75-78页 |
·工程背景 | 第75-76页 |
·设计目标与原则 | 第76-77页 |
·设计目标 | 第76页 |
·设计原则 | 第76-77页 |
·设计内容 | 第77-78页 |
·景观设计构想 | 第77页 |
·景观设计启示 | 第77-78页 |
第二节 运河滨水景观设计实践——京杭运河 | 第78-81页 |
·项目背景 | 第78-79页 |
·基本理念 | 第79页 |
·设计主题扬州运河城 | 第79页 |
·综合目标 | 第79页 |
·景观设计内容 | 第79-81页 |
·基本框架 | 第79页 |
·河东新城核心滨水公园 | 第79-80页 |
·滨河特色旅游街区 | 第80页 |
·滨水袖珍工业园林区 | 第80页 |
·船厂主题公园 | 第80页 |
·水上休闲公园 | 第80-81页 |
·社区休闲农业园 | 第81页 |
第三节 老城区滨水景观设计与营造总实践—古运河文化公园 | 第81-85页 |
·项目背景 | 第81页 |
·设计与建造理念 | 第81-82页 |
·历史文化保护和历史资源的再利用 | 第81-82页 |
·整合空间景观系统 | 第82页 |
·景观设计与建造内容 | 第82-85页 |
·基本框架 | 第82页 |
·五台胜景 | 第82-83页 |
·东关古渡——东关街历史街区 | 第83页 |
·唐宋古城遗址——东门遗址公园 | 第83页 |
·阿拉伯风格建筑园林——普哈丁园 | 第83-84页 |
·浙派风格建筑群——吴道台宅第 | 第84页 |
·天主教堂——“大水湾”历史地段 | 第84页 |
·历史街区康山街——淮扬菜博物馆 | 第84-85页 |
第四节 滨水景观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 第85-89页 |
·扬州滨水景观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85-86页 |
·滨水区的功能定位单一 | 第85页 |
·滨水空间形态单一 | 第85页 |
·设计手法单一 | 第85-86页 |
·滨水区交通问题突出 | 第86页 |
·滨水区生态景观建设欠缺 | 第86页 |
·建议与对策探讨 | 第86-89页 |
·丰富滨水空间形态,形成不同的主题空间序列 | 第87页 |
·在滨水区增加多种功能,营造观光休憩活动的吸引点,形成综合性发展的滨水空间 | 第87-88页 |
·强化滨水景观的可达性,让步行活动贯穿滨水空间 | 第88-89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详细摘要 | 第9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