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短距离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前言 | 第6-13页 |
| ·概述 | 第6-7页 |
| ·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7-11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1 海洋水体的性质及其影响 | 第13-22页 |
| ·海洋区域和水体的划分 | 第13-15页 |
| ·海洋区域的划分 | 第13-14页 |
| ·海洋水体的划分 | 第14-15页 |
| ·海水的光学特性 | 第15-17页 |
| ·固有光学特性 | 第15-17页 |
| ·表观光学特性 | 第17页 |
| ·光的水下衰减 | 第17-21页 |
| ·纯净海水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浮游植物的影响 | 第18-20页 |
| ·非色素悬浮质的影响 | 第20页 |
| ·黄质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最佳通信波长的选择 | 第21页 |
| ·本章小节 | 第21-22页 |
| 2 水下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2-27页 |
| ·器件选型 | 第22-24页 |
| ·红外通信控制器MCP2150 | 第22页 |
| ·MAX3120 | 第22-23页 |
| ·光源(Luxeon III Emitter) | 第23-24页 |
| ·接收器(SLD-70BG2) | 第24页 |
| ·系统原理框图 | 第24-25页 |
| ·主机UART 接口 | 第25-26页 |
| ·波特率设置 | 第26页 |
| ·凌阳单片机通用异步接口 | 第26页 |
| ·本章小节 | 第26-27页 |
| 3 连接访问的实现和软件设计 | 第27-36页 |
| ·通信协议 | 第27-28页 |
| ·IrDA 标准的数据帧结构 | 第27页 |
| ·IrDA 数据传输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 ·红外数据传输状态机流程 | 第28页 |
| ·通信协议的实现 | 第28-31页 |
| ·物理层标准 | 第28-30页 |
| ·IrLAP 协议 | 第30-31页 |
| ·通信链路的建立 | 第31-34页 |
| ·正常断开模式(NDM) | 第31-32页 |
| ·搜索模式 | 第32页 |
| ·正常连接模式(NCM) | 第32-34页 |
| ·软件设计 | 第34-35页 |
| ·数据收发 | 第34-35页 |
| ·广播ID 设置 | 第35页 |
| ·本章小节 | 第35-36页 |
| 4 总结与展望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