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炼油工艺过程论文

大庆柴油降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3页
第1章 前言第13-39页
   ·柴油的低温性能指标及主要牌号第13-17页
     ·柴油的浊点第13-14页
     ·柴油的凝点第14页
     ·柴油的冷滤点第14-15页
     ·我国常用柴油性能指标第15-17页
   ·柴油降凝剂的应用第17-23页
     ·柴油降凝剂的定义第17页
     ·柴油降凝剂的发展历史第17-21页
     ·降凝剂的发展现状第21-23页
   ·降凝剂的分类方法第23-27页
     ·按照单体的不同进行分类第23-26页
     ·按研究方向进行分类第26-27页
   ·柴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第27-32页
     ·共晶理论第27-28页
     ·吸附理论第28-29页
     ·成核理论第29-30页
     ·改善蜡的溶解性理论第30-32页
   ·机理研究的实验仪器及方法第32-35页
     ·色谱仪测定油品中蜡的碳数分布第32页
     ·用红外光谱判断可能的官能团第32页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油品的析蜡温度第32-33页
     ·低温X 射线衍射观察蜡晶的结晶形态第33-34页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观察蜡晶形态第34-35页
     ·其他分析方法观察蜡的生长及粒度分布第35页
   ·新型柴油降凝剂发展方向及分子设计原则第35-38页
     ·分子设计的方向原则第35-36页
     ·选择单体的依据第36-37页
     ·降凝剂选择合成的依据第37-38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8-39页
第2章 柴油对降凝剂感受性的研究第39-67页
   ·实验部分第39-42页
     ·柴油冷滤点的测试方法第39页
     ·柴油族组成的测试方案第39-41页
     ·柴油中碳分布的实验方案第41页
     ·柴油的质谱测试方案第41页
     ·柴油馏程的测定方案第41-42页
     ·低温差示扫描量热法的测试方案第42页
     ·低温偏光显微镜观察柴油蜡晶实际形态实验方案第42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66页
     ·国内外主要降凝剂对国内常见油品的降凝效果第42-45页
     ·柴油族组成对柴油感受性的影响第45-46页
     ·柴油中蜡含量及其分布对柴油感受性的影响第46-51页
     ·柴油的质谱分析第51-52页
     ·柴油馏程对降凝剂感受性的影响第52-54页
     ·原油性质对降凝剂感受性的影响第54-55页
     ·柴油低温差示扫描量热法的测试研究第55-59页
     ·柴油蜡晶形貌的低温偏光显微镜观察第59-66页
   ·小结第66-67页
第3章 新型柴油降凝剂的合成第67-79页
   ·实验部分第67-71页
     ·反应机理第67-68页
     ·仪器药品第68-69页
     ·实验方案第69-70页
     ·产品精制方案第70页
     ·产品评价方法第70-71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1-78页
     ·产物的结构表征第71-73页
     ·三元共聚物聚合因素对降凝剂效果的影响第73-75页
     ·改性降凝剂MAVA 的性能评价第75-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4章 蜡晶分散剂的制备第79-92页
   ·实验部分第79-81页
     ·反应原理第79-80页
     ·仪器药品第80页
     ·实验方案第80-81页
     ·产品精制方案第81页
     ·产品评价方法第81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1-91页
     ·产品结构表征第81-83页
     ·蜡晶分散剂P 制备条件的选择第83-87页
     ·蜡晶分散剂M 制备条件的选择第87-90页
     ·蜡晶分散剂P 与不同降凝剂复配的降冷滤点效果第90-91页
   ·小结第91-92页
第5章 降凝剂工业应用放大实验第92-99页
   ·实验部分第92-93页
     ·实验方法第92页
     ·工业中试的实施方案第92-9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3-98页
     ·工业应用实验的技术评价第93-95页
     ·MP 柴油降凝剂对油品其它质量指标的影响第95-96页
     ·MP 柴油降凝剂工业应用经济效益分析第96-98页
   ·小结第98-99页
第6章 结论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下一篇: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目标识别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