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2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9-11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9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9-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患者分组 | 第11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三、观察指标 | 第12页 |
(一) 生物学指标 | 第12页 |
(二) 诊断指标:病程,病情程度,症状、体征,舌质,舌苔,脉象 | 第12页 |
(三) 理化检查诊断指标:X 线下子宫输卵管造影子宫输卵管形态变化 | 第12页 |
(四)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局部体征表现,妊娠率 | 第12页 |
(五) 不良反应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服药后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 第12页 |
四、总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13页 |
(一)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页 |
(二) 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标准 | 第12-13页 |
(三)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 第13页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13页 |
六、观察结果 | 第13-23页 |
(一) 两组患者例数、年龄、病程、流产史、病情的比较 | 第13-15页 |
(二)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局部体征积分的比较,单项中医症状、单项局部体征分布比较 | 第15-17页 |
(三) 治疗后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 | 第17-18页 |
(四)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18页 |
(五)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第18-20页 |
(六) 治疗后两组局部体征疗效比较,单项局部体征疗效比较 | 第20-21页 |
(七) 治疗组各年龄段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 第21页 |
(八) 治疗组综合疗效与患者流产病史的关系 | 第21-22页 |
(九) 治疗组综合疗效与患者病程之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讨论 | 第23-35页 |
一、立题依据 | 第23-24页 |
二、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发病机制 | 第24-25页 |
三、通管冲剂组成、功效及配伍特点 | 第25-28页 |
四、通管冲剂配伍特点 | 第28-30页 |
五、疗效分析 | 第30-31页 |
六、作用机理探讨 | 第31-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综述 | 第40-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表 | 第49-50页 |
详细摘要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