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方向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杜牧诗歌研究成果 | 第13-25页 |
| 一、研究著作及选注本 | 第13-15页 |
| (一) 专著 | 第13-14页 |
| (二) 选注本 | 第14-15页 |
| 二、研究论文 | 第15-25页 |
| (一) 生平和思想研究 | 第15-18页 |
| (二) 文学思想 | 第18-19页 |
| (三) 诗歌研究 | 第19-22页 |
| (四) 散文研究 | 第22-23页 |
| (五) 考证和版本研究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创作背景 | 第25-40页 |
| 第一节 杜牧诗歌的渊源 | 第25-32页 |
| 一、家世渊源 | 第25-27页 |
| 二、文学渊源 | 第27-32页 |
| (一) 楚骚 | 第27-28页 |
| (二) 韩愈 | 第28-32页 |
| 第二节 杜牧的生平和卒年 | 第32-40页 |
| 一、生平 | 第32-37页 |
| 二、卒年 | 第37-40页 |
| 第三章 杜牧的文学思想 | 第40-46页 |
| 第一节 文以意为主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诗追求高绝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评李贺诗歌的风格 | 第42-43页 |
| 第四节 对元、白诗的批评 | 第43-46页 |
| 第四章 杜牧诗歌的分类与内容 | 第46-108页 |
| 第一节 忧国忧民 | 第46-62页 |
| 一、藩镇割据 | 第46-53页 |
| 二、边患 | 第53-57页 |
| 三、权奸乱政 | 第57-62页 |
| 第二节 咏史怀古 | 第62-72页 |
| 一、议论史事 | 第63-66页 |
| 二、借古讽今 | 第66-69页 |
| 三、怀古伤今 | 第69-72页 |
| 第三节 妇女题材 | 第72-85页 |
| 一、反映妇女的不幸遭遇 | 第72-79页 |
| 二、寄情风流 | 第79-85页 |
| 第四节 写景抒情 | 第85-90页 |
| 一、自然景物 | 第85-87页 |
| 二、寄寓感慨 | 第87-90页 |
| 第五节 酬答寄赠 | 第90-108页 |
| 一、唱和 | 第91-98页 |
| 二、寄赠、送别 | 第98-108页 |
| 第五章 杜牧诗歌的艺术成就 | 第108-122页 |
| 第一节 古诗 | 第108-113页 |
| 第二节 律诗 | 第113-117页 |
| 第三节 绝句 | 第117-122页 |
| 第六章 在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 第122-137页 |
| 第一节 杜牧对后世的影响 | 第122-131页 |
| 第二节 后人对杜牧的评价 | 第131-13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7-139页 |
| 附录 | 第139-178页 |
| 一、杜牧诗歌辨伪 | 第139-147页 |
| 二、杜牧诗文系年 | 第147-158页 |
| 三、杜牧研究论文类编 | 第158-178页 |
| 参考书目 | 第178-185页 |
| 后记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