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部分:弹尾纲系统分类学研究 | 第10-68页 |
| 第一章:文献综述――弹尾纲(Collembola)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 1. 弹尾纲(目)的确立及其种类多样性的发展 | 第10-11页 |
| 2. 弹尾纲系统地位 | 第11-12页 |
| 3. 弹尾纲分类系统 | 第12-14页 |
| 4. 弹尾纲系统发生 | 第14-16页 |
| 5. 弹尾纲起源 | 第16-17页 |
| 6. 问题和展望 | 第17-18页 |
| 第二章:弹尾纲分类学研究 | 第18-46页 |
| 摘要 | 第1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19页 |
| ·标本收集 | 第18页 |
| ·分拣和清洗 | 第18页 |
| ·褪色和制片 | 第18-19页 |
| 2. 鉴定特征 | 第19-21页 |
| ·表皮结构和附属物 | 第19-20页 |
| ·头胸腹分类特征 | 第20-21页 |
| 3. 中国常见种类分科检索表 | 第21-26页 |
| 4. 弹尾纲种类的鉴定 | 第26-42页 |
| 5. 新种描述 | 第42-46页 |
| 第三章:基于核糖体RNA 基因序列的弹尾纲系统进化研究 | 第46-62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6-50页 |
| 2. 结果 | 第50-59页 |
| ·序列比对 | 第50-55页 |
| ·系统树 | 第55-59页 |
| 3. 讨论 | 第59-62页 |
| ·弹尾纲内部类群进化关系 | 第59-61页 |
| ·弹尾纲和其它类群进化关系 | 第61-62页 |
| 第四章:弹尾纲代表物种胚胎发育研究 | 第62-68页 |
| 摘要 | 第6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 ·产卵和卵的形态 | 第62-63页 |
| ·卵裂期 | 第63页 |
| ·囊胚期 | 第63-64页 |
| ·原肠胚和组织分化前期 | 第64-65页 |
| ·组织分化中后期 | 第65-66页 |
| ·孵化 | 第66页 |
| 3 讨论 | 第66-68页 |
| 第二部分:土壤动物应用生态学研究 | 第68-89页 |
| 前言 | 第68-70页 |
| 第五章:上海市世博会会址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 第70-79页 |
| 摘要 | 第70页 |
| 引言 | 第70-71页 |
| 1. 研究地点和样地概况 | 第7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71-73页 |
| ·采样时间和方法 | 第71-72页 |
| ·数据处理和统计 | 第72-73页 |
| 3. 结果 | 第73-77页 |
| ·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 第73-75页 |
| ·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 | 第75页 |
| ·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 | 第75-77页 |
| 4. 讨论 | 第77-79页 |
| 第六章:转Bt 基因玉米及杀虫剂对土壤动物代表种的影响 | 第79-89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引言 | 第79-8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1-83页 |
| ·研究材料 | 第81-82页 |
| ·研究方法 | 第82页 |
| ·实验设计 | 第82-83页 |
| 2. 结果 | 第83-87页 |
| ·转Bt基因玉米的Cry1A(b)毒素蛋白表达含量 | 第83页 |
| ·平皿单物种实验结果 | 第83-85页 |
| ·土壤单物种实验结果 | 第85-87页 |
| 3. 讨论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 发表文章及会议报告目录 | 第94-95页 |
| 附录 中国弹尾纲名录 | 第95-108页 |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