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1-22页 |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崭新形势 | 第11-15页 |
·我国大学的发展面临重大变革 | 第15-19页 |
·我国大学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1页 |
·办学特色:大学办学的必然选择 | 第21-22页 |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22-24页 |
·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 第23页 |
·实践意义与实用价值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4-29页 |
·本文基本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的着力点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研究述评 | 第31-57页 |
·关于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 | 第31-38页 |
·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是“学者”的乐园 | 第31-32页 |
·工业经济时代:大学是“社会服务站” | 第32-33页 |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扮演多重角色 | 第33-38页 |
·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38-56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概况 | 第38-39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分布 | 第39-49页 |
·大学办学特色研究中的若干观点 | 第49-55页 |
·大学办学特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57-79页 |
·组织系统理论 | 第57-61页 |
·组织系统理论概述 | 第57-61页 |
·组织系统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及应用 | 第61页 |
·战略管理理论 | 第61-68页 |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第61-67页 |
·战略管理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及应用 | 第67-68页 |
·和谐管理理论 | 第68-71页 |
·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 第68-71页 |
·和谐管理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及应用 | 第71页 |
·高等教育相关理论 | 第71-78页 |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概述 | 第71-73页 |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概述 | 第73-75页 |
·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概述 | 第75-77页 |
·上述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及应用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的现状及反思 | 第79-107页 |
·我国大学办学特色的现实境况:一个案例的分析 | 第79-95页 |
·五类不同院校专业设置的演变情况概略 | 第79-89页 |
·基于院校专业设置演变的办学特色境况分析 | 第89-95页 |
·我国大学对待办学特色的现实态度分析 | 第95-98页 |
·大学特色办学意识日益增强 | 第95-97页 |
·大学逐步将办学特色视为学校发展战略 | 第97页 |
·大学愈益重视借鉴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特色的经验 | 第97-98页 |
·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存在的若干误区分析 | 第98-101页 |
·大学办学特色总结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 第98-99页 |
·大学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 第99-101页 |
·误区存在的认识症结及主要根源分析 | 第101-106页 |
·认识症结 | 第101-102页 |
·根源之一:高度集中的高教管理体制 | 第102-103页 |
·根源之二:刚性统一的大学评价制度 | 第103页 |
·根源之三: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观念 | 第103-104页 |
·根源之四:过强过浓的市场意识导向 | 第104-105页 |
·根源之五:不尽完善的大学竞争机制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的理论建构 | 第107-133页 |
·组织系统:对大学的释读 | 第107-115页 |
·大学的概念分析 | 第107-108页 |
·大学的组织分类 | 第108页 |
·大学组织系统的两维度分析 | 第108-114页 |
·大学组织与企业组织的异同分析 | 第114-115页 |
·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 | 第115-132页 |
·大学办学特色的概念阐释 | 第115-117页 |
·大学办学特色的相关概念分析 | 第117-124页 |
·大学办学特色的特征分析 | 第124-126页 |
·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本原理 | 第126-127页 |
·大学办学特色的功能效应 | 第127-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六章 和谐耦合:大学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微观机制 | 第133-155页 |
·大学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微观机制分析框架 | 第133-136页 |
·办学特色:“和谐主题”的判定 | 第133-134页 |
·和谐耦合:微观机制分析框架的提出 | 第134-136页 |
·设计优化:大学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控制机制 | 第136-146页 |
·大学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完善 | 第137-140页 |
·大学制度条例的规范与完备 | 第140-142页 |
·大学管理机制的选择与创新 | 第142-146页 |
·能动致变:大学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演化机制 | 第146-152页 |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环境 | 第148-149页 |
·激励与竞争环境 | 第149-150页 |
·道德与公平环境 | 第150-151页 |
·监督与法治环境 | 第151-152页 |
·和谐耦合:大学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双规则机制 | 第152-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七章 内外互动:大学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宏观机制 | 第155-179页 |
·大学办学特色形成过程的宏观机制分析框架 | 第155-156页 |
·大学内外部分析 | 第156-162页 |
·大学外部分析 | 第156-161页 |
·大学内部分析 | 第161-162页 |
·大学分类定位 | 第162-165页 |
·合理分类:大学定位的前提 | 第163页 |
·大学定位的主要因素 | 第163-165页 |
·大学定位的基本途径 | 第165页 |
·大学特色建设 | 第165-178页 |
·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165-172页 |
·特色建设的阶段-层级结构模型 | 第172-176页 |
·特色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176-178页 |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第八章 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 第179-203页 |
·大学办学特色相关问题的调查统计分析 | 第179-194页 |
·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 第179-182页 |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182-183页 |
·调查的主要结果及其分析 | 第183-194页 |
·大学组织利益主体的特色效用函数分析 | 第194-202页 |
·政府及其官员的特色效用函数 | 第194-197页 |
·大学及其工作人员的特色效用函数 | 第197-201页 |
·在读学生的特色效用函数 | 第201-202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03页 |
第九章 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大学发展战略及政策意蕴 | 第203-217页 |
·促进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大学发展战略 | 第203-210页 |
·大学学科发展战略 | 第203-205页 |
·大学形象识别战略(UIS) | 第205-208页 |
·大学整合营销传播战略 | 第208-210页 |
·促进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政策意蕴 | 第210-216页 |
·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 | 第210-212页 |
·创新大学评价体系,规范大学排名 | 第212-214页 |
·引入产业运作机制与市场机制,增强大学经营观念 | 第214-215页 |
·改革大学领导班子选任制度,造就优秀的大学校长 | 第215-216页 |
·本章小结 | 第216-217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17-221页 |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217-220页 |
·论文研究的结论 | 第217-219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9页 |
·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19-220页 |
·研究展望 | 第220-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30-232页 |
附录:关于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研究的问卷调查 | 第232-235页 |
致谢 | 第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