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园环境的构建与创新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8页 |
一、研究背景——人才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 第7页 |
二、问题分析——高校建设急需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 第7页 |
三、课题的方向及其意义 | 第7-8页 |
第二章 校园环境之源头——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 | 第8-15页 |
·大学——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 第9页 |
·校园文化的人文意义 | 第9-12页 |
·大学——人文精神的旗帜 | 第9-10页 |
·大学——授业传道的场所,追求真理的讲坛 | 第10-11页 |
·大学——重要独特的环境场所 | 第11-12页 |
·校园文化的环境形态特点 | 第12-15页 |
·开放性 | 第12页 |
·寓意性 | 第12-13页 |
·静谧性 | 第13-14页 |
·生态性 | 第14页 |
·和谐性 | 第14-15页 |
第三章 校园环境的构成分析 | 第15-19页 |
·大学校园—一个微缩的城市 | 第16-17页 |
·校园环境构建的重要一步——“校园规划” | 第17-18页 |
·校园环境建构的必要一步——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 | 第18-19页 |
第四章 校园环境的格局与模式 | 第19-24页 |
·校园环境整体格局的历史回顾 | 第20-22页 |
·从修道院到剑桥 | 第20-21页 |
·从美国模式到现代多元 | 第21-22页 |
·我国校园环境整体格局的发展 | 第22-24页 |
·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起始时期 | 第22-23页 |
·建国初期的校园格局 | 第23页 |
·80 年代到90 年代以后时期 | 第23-24页 |
第五章 校园环境体系分析与重点区位环境设计 | 第24-49页 |
·校园环境的五大体系 | 第25-41页 |
·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环境体系 | 第25-30页 |
·公共空间形态的环境体系 | 第30-32页 |
·景观形态环境体系 | 第32-38页 |
·生态绿化形态体系 | 第38-40页 |
·路径形态体系 | 第40-41页 |
·校园重点区位环境设计 | 第41-49页 |
·校园入口空间环境设计 | 第42-44页 |
·校园主轴与中心的环境设计 | 第44-45页 |
·校园主要组团的环境设计 | 第45-47页 |
·校园开放空间与院落空间的环境设计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当代校园环境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 第49-59页 |
·传统校园的更新、扩容与改造 | 第50-56页 |
·新校园整体格局的突破与创新 | 第56-59页 |
第七章 面对未来的思考与对策 | 第59-62页 |
·坚持校园精神的文化高度,呼唤校园精神的回归 | 第60页 |
·以整体环境设计指导校园规划和建设 | 第60-61页 |
·积极面对传统校园在整合中的发展 | 第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88页 |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 | 第63-75页 |
青岛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 | 第75-81页 |
天津工业大学景观规划设计 | 第81-8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